
(1).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漢書·燕剌王劉旦傳》:“ 旦 遂招來郡國姦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閲其車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旄頭先敺。” 顔師古 注:“敺與‘驅’同……凡此旄頭先驅,皆天子之制。”《後漢書·儒林傳上·楊政》:“武騎虎賁懼驚乘輿,舉弓射之,猶不肯去;旄頭又以戟叉 政 ,傷胷, 政 猶不退。” 唐 王維 《為羽林将軍祭武大将軍文》:“羽林孤兒,旄頭突騎,罔不畢勸,為之元帥。”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國朝承 五代 荒殘之弊,事從簡略,每鳴鑾遊豫,僅同藩鎮,而盡去戈戟旌旗之制,非所謂旄頭清道後行之謹也。”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漢書·天文志》:“昴曰旄頭,胡星也,為白衣會。” 唐 武元衡 《送徐員外還京》詩:“旄頭星未落,分手轆轤鳴。”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師》:“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頭帳點兵。”參見“ 昴宿 ”。
“旄頭”與國際貿易中常見的“唛頭”(運輸标志)發音相近,但含義完全不同。根據現有信息推測,可能存在混淆或輸入誤差。以下是兩者的區分說明:
定義:唛頭是國際物流中印刷在貨物外包裝上的标識,用于識别貨物信息,防止運輸錯漏。例如包含收貨人、目的港、件數等()。
标準格式:
含義:
若您需要進一步澄清或補充,請确認具體指向的領域(如曆史、物流等),以便提供更精準的信息。
旄頭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日和少,總計有16個筆畫。
旄頭在古代指的是旗幟上的朝向風的那一頭,也是旗子的頂端部分。它象征着權威和權力。後來,這個詞也引申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了權力和威嚴。
繁體字“旄頭”與簡體字的拼寫相同,隻是書寫方式不同。
在古代漢字中,旄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古代文獻中将“頭”字的部分寫作“蔔”,有些則将旄頭的頂部增加一個叫“廠”的部分。這些變化反映了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
1. 舞台上優美的旄頭隨着風婉轉飄揚。
2. 兒童節遊行隊伍中的旄頭就像彩虹一樣美麗。
旄頭大旗、旄頭旌旗、旄頭戰旗
旗幟、旗子、旌旗
無旗、無紀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