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戶的意思、疍戶的詳細解釋
疍戶的解釋
舊時對水上居民的稱呼。古代主要分布在 長江 和東南沿海一帶,後集中在兩 廣 和 福建 沿海。主要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業,多以船為家。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珠》:“疍戶采珠,每歲必以三月,時牲殺祭海神,極其虔敬,疍戶生啖海腥,入水能視水色,知蛟龍之所在,則不敢侵犯。”
詞語分解
- 疍的解釋 疍 à 〔疍民〕過去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一帶的水上居民,多以船為家,從事漁業、運輸業。 筆畫數:; 部首:疋; 筆順編號:
- 戶的解釋 戶 ù 一扇門,門:門戶。窗戶。戶樞不蠹。夜不閉戶。 人家:戶口。戶主。門戶之見(亦指派别上的成見)。 會計部門稱賬冊上有業務關系的團體或個人:戶頭。開戶。 門第:門當戶頭。 姓。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疍戶是中國古代對水上居民的特定稱呼,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及内河水域,具有獨特的曆史文化背景和社會地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職業特征
疍戶指世代以船為家、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群體。他們也被稱為“蜒人”“龍戶”或“水上居民”,職業包括捕魚、采珠、采蚝及水運等,長期處于社會底層。
二、曆史起源與發展
-
族源考證:
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疍戶源于古代百越族群,尤其是閩越族後裔。晉代已有記載(如陶璜所述“蠻疍雜居”),唐代被正式編入賤籍。
-
名稱由來:
一說因舟楫似蛋殼漂浮,另一說因生活風險高如蛋殼般脆弱。古稱“蜑”,1953年後官方改稱“水上居民”。
三、社會地位與制度
- 戶籍制度:
明清時期疍戶被列為賤籍,禁止陸居、與漢人通婚、讀書應試,戶籍獨立于民戶之外。
- 政策演變:
雍正年間廢除賤籍,但歧視現象延續至道光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疍民歸入漢族,逐步融入主流社會。
四、分布與文化特征
- 地域分布:
集中于廣東(廣州、惠州等地)、福建(閩江流域)、廣西、海南及浙江沿海。
- 文化習俗:
保留蛇神崇拜(閩越文化遺存)、獨特漁歌和婚俗,語言多使用當地方言(如福州話、粵語)。
五、現代演變
目前,疍戶後裔多被稱為“水上居民”,部分仍保留傳統生活方式,但已享有平等社會權利。其文化遺産(如疍家漁排、民俗活動)成為地方特色旅遊資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3、4、7、8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疍戶》這個詞是指居住在山區或偏遠地區的獨立農民。它由“疌”和“戶”兩個部分組成。
在《康熙字典》中,我們可以找到“疌”這個字,它的部首是“疒”,總筆畫數為五。而“戶”部的部首就是它本身,“戶”的總筆畫數為四。
關于《疍戶》一詞的來源,有一種說法是它來自藏族語言,意為“住在山區的人”。另一種說法是它出自滿語“辰琴哈",意為嘴邊煙。但是目前尚無确鑿證據來證實這些說法。
在繁體字中,《疍戶》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特别區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沒有特定的變化來寫《疍戶》這個詞。它仍然采用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疍戶》的例句:
1. 這個村子裡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疍戶。
2. 他們過着樸實而自給自足的生活。
3. 疍戶的農田主要種植水稻和玉米。
與《疍戶》相關的組詞包括“疍族”、“疍家子”等。
相似義詞可以是“山民”、“農民”等。
至于反義詞,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城市居民”、“都市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