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ear of bad crops] 饑荒的年頭
荒年。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兇年惡歲,則行币物,流有餘而調不足也。” 唐 柳宗元 《興州江運記》:“屬當惡歲,府庾甚虛。” 宋 蘇轼 《丙子重九》詩之一:“今年籲惡歲,僵仆如亂麻。”
“惡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荒年或饑荒的年頭,通常與自然災害或社會動蕩相關。該詞由“惡”(兇險、不好)和“歲”(年景)組合而成。
自然災荒
形容農作物歉收、糧食短缺的年份,如《鹽鐵論·力耕》提到“兇年惡歲,則行币物,流有餘而調不足也”,強調通過物資調配應對災年。
社會動蕩
擴展含義可指時世艱難、民生困苦的時期。例如柳宗元《興州江運記》中“屬當惡歲,府庾甚虛”,描述因災荒導緻官倉空虛的狀态。
“惡歲”是古漢語中對災荒年的典型表述,既指自然層面的歉收,也暗含社會動蕩的困境。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
惡歲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多重意思和用法。它常用來形容年份不好、困難、不幸或不如人意。
惡歲的拆分為:廣(guǎng)和厄(è)。
廣:廣義為"寬闊",在底部長方形,表示寬度之意。
厄:厄義為"厄運",在上方為三個橫劃,表示人力所不能勝任之事。
惡字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惡歲作為一個詞語的來源十分複雜。它可能起源于古代天文學,用來形容各種不好的年份,如幹旱、饑荒、戰争等。此外,惡歲也可用來描述個人生活中的困難和不幸。
惡歲的繁體形式為「惡歲」。
在古代,惡歲有着不同的寫法和變體,其中最常見的是「惡歲」、「惡歲」和「惡年」。在這些曆史上的寫法中,筆畫和部首的排列可能略有不同,但都以廣和厄為基礎。
1. 他們認為這将是一個惡歲,因為大雨不斷,莊稼無法生長。
2. 這個家庭在過去的幾年裡經曆了一連串的惡歲,失去了親人、遭受了財務困難。
惡運、惡劣、惡行、惡勢力、惡意、惡徒、惡劣環境、惡性循環。
倒黴、不幸、不順利、厄運、困難、艱難。
吉年、吉利、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