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成見。《老子》:“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2).平素的心迹。《莊子·德充符》:“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晉 張協 《雜詩》之六:“感物多思情,在險易常心。”
(3).通常的見解。 漢 王充 《論衡·自紀》:“論説辯然否,安得不譎常心,逆俗耳?”
(4).恒心。 宋 王安石 《王逢原墓志銘》:“蓋無常産而有常心者,古之所謂士也。” 宋 蘇轼 《謝觀音晴祝文》:“民無常心,固何知於帝力。”
常心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指恒定不變的心态或普遍認知。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平常的心;持久不變的心意"。強調人應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态,不因外界變化而動搖。例如:"做人貴有常心,不為浮名所累。"(因《現代漢語詞典》無公開網絡資源,此處标注紙質版來源)
源于道家與儒家思想,指符合自然規律或道德準則的本心:
莊子提出"常心"即"道心",如《莊子·德充符》雲:"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衆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衆生。" 強調順應自然、守持本真(參見中華書局《莊子注譯》)。
王陽明心學主張"常心即良知",認為保持本心的澄明方能"緻良知"。其在《傳習錄》中言:"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參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陽明全集》)。
在傳統語境中常與特定概念對舉:
《莊子·天地》載"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反襯"常心"的淳樸天然。
郭象注《莊子》言:"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謂之成心",而"常心"則超越主觀偏見,歸于虛靜(參見國學導航《莊子集釋》)。
經典例證: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引老子言:"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暗含持守常心而大智若愚的哲理(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注:部分古籍釋義參考無公開電子資源,标注紙質文獻來源;可驗證的網絡來源僅用于直接引用的原文篇目。
“常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的詳細解釋:
成見(古典義)
出自《老子》:"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指不固守主觀偏見,以民衆意願為準則。
平素的心迹(心理狀态)
如《莊子·德充符》所述:"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強調内心本真的狀态,不受外物擾亂。
通常的見解(社會認知)
漢代王充《論衡》提及"譎常心,逆俗耳",指與大衆普遍觀點相符的認知。
恒心(品質屬性)
宋代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銘》中"無常産而有常心"指持之以恒的品格,蘇轼亦以此描述民心穩定性。
部分現代釋義(如)将其引申為保持平常心的心理調節能力,主張在順逆境中維持情緒穩定,此說雖未見于古籍,但符合當代語境對詞義的拓展理解。
時期 | 核心含義 | 典型例證 |
---|---|---|
先秦 | 成見/本心 | 《老子》《莊子》 |
漢唐 | 普遍認知/初心 | 《論衡》《雜詩》 |
宋明 | 恒心 | 王安石、蘇轼文集 |
當代 | 心理穩定性(引申) | 現代心理學相關論述 |
建議拓展:研究該詞時需注意文獻年代差異,古典文本中多指向客觀狀态,而現代用法更側重主觀心理調控。
遨逰百無所成辦造保阿冰槊愎鸷筆誅墨伐傳催出赀呆打孩打摸蕩産傾家當該二地主發止非凡紛輪腐財慣犯患失胡做極變靖難金辔糾拏巨棓克易苦大仇深奎閣李代桃僵驢子明亮隔侔利疲憊貧産乞寒潑胡奇隽啓瀹缺欠三尺雪三節人從三龍贍富詩詞是搭兒飾身詩史司辰訟曹鐵雷瞳人往辭紋浪物各有主吳起無忒縣官險易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