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守城武器。 明 茅元儀 《武備志·器式》:“狼牙拍,用榆槐木枋造,長五尺,闊四尺五寸,厚三寸。以狼牙鐵釘數百箇,皆長五寸,重六兩,布釘於拍上,出木三寸,四面嵌一刃刀,四角釘環,以繩滑絞於滑車,鉤於城上。敵人蟻附攻城,扯起拍落下,自難攻也。”
“狼牙拍”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結構與材質
狼牙拍是一種大型木質兵器,多采用榆木或槐木制成。其形制為長方形,尺寸約為長五尺(約1.6米)、寬四尺五寸(約1.5米)、厚三寸(約10厘米)。拍面密集分布上百根鐵釘,每根釘長五寸(約16厘米),鋒刃露出木闆三寸,形似狼牙,四周還嵌有刀刃。
用途與使用方式
主要用于防禦敵軍攀爬城牆。通過繩索和絞車将狼牙拍懸挂于城頭,當敵軍“蟻附攻城”時,守軍迅速釋放繩索,使其從高處砸落,利用重量和鐵釘對敵人造成緻命傷害。
曆史記載
明代茅元儀《武備志·器式》詳細記載了其制作方法及戰術作用,稱其“自難攻也”。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行動迅猛、果斷無情,強調不給對手喘息之機。例如:“市場競争中,該公司以狼牙拍之勢迅速占領份額。”但需注意,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多數文獻仍以武器釋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武備志》等古籍或軍事曆史類資料。
《狼牙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強力的鬥争或競争。
《狼牙拍》的拆分部首是犭(犬部)和扌(手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狼牙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朝的故事。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奪取各個國家并統一中國時,曾與項羽進行了激烈的争鬥。後來,劉邦的部将方将軍與項羽在一次戰鬥中相遇,方将軍用一種形狀猙獰的拍子攻擊,迅速擊敗了項羽。從此,人們把這種利劍形狀的武器稱為狼牙拍,并用來比喻強力的鬥争或競争。
《狼牙拍》的繁體字為《狼牙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狼牙拍的犬部寫作犭,手部寫作扌。這種寫法與現代書寫有所不同,但字形基本保持不變。
1. 這次比賽真是一場激烈的狼牙拍,雙方實力相當。
2. 在商業競争中,隻有進行狼牙拍才能脫穎而出。
狼牙拍的組詞有:
- 狼牙 (láng yá):比喻銳利的器具。
- 狼狽 (láng bèi):形容人處境窘迫、不順利。
- 拍檔 (pāi dàng):指一起合作的夥伴。
- 競争 (jìng zhēng):争奪、比較力量或優勢。
- 戰鬥 (zhàn dòu):指沖突、搏鬥的行為。
狼牙拍的近義詞有:
- 銳利 (ruì lì):尖銳、敏銳。
- 激烈 (jī liè):劇烈、激進。
- 激戰 (jī zhàn):指激烈的戰鬥。
狼牙拍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種比喻。但與狼牙拍相反的詞彙可以是:
- 和諧 (hé xié):指各方和睦、融洽相處。
- 和平 (hé píng):指沒有戰争、沖突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