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天鈞 ”。
“天均”是一個源自道家哲學的概念,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天均”指自然界的均平之理,強調萬物在自然規律下的平衡與和諧。該詞與“天鈞”相通(),出自《莊子》:
哲學内涵
道家認為“天均”是超越人為是非判斷的宇宙法則,主張順應自然而非強加幹預()。如章炳麟《四惑論》提到“歸敬于天鈞”,即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
文學化用
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自然》中“悠悠天鈞”一句,将哲學概念轉化為詩意表達,形容創作應如自然般渾然天成()。
其他釋義
部分文獻提出“天均”可指極北之地、比喻心境或神話中的天界音樂,但這些解釋較少見且缺乏權威佐證()。
作為人名時,“天”象征廣闊、自然,“均”寓意公平、均衡,組合後寄托對包容性與平衡性的期許()。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莊子》原文或詩詞引用,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天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其中第一個字是“天”,第二個字是“均”。
“天”字是一個由4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們分别是:“一”、“大”、“二”和“小”。在筆畫上,“天”字一共包含10個筆畫。
“均”字是一個由5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們分别是:“土”、“二”、“幺”、“一”和“大”。在筆畫上,“均”字一共包含8個筆畫。
《天均》是一個古代文獻中使用的詞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在古代,它主要指的是天下人民的平均分配,體現着公平和公正的原則。
在繁體字中,天均的寫法為「天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天均》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天均”。
1. 在《論語》中,孔子提倡“天下為公,天均地采”。 2. 這個社會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實現天均地畝。
天均可以和其他詞彙組成新的詞語,例如:“天均人壽”、“天均平分”等。
與天均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均等”、“平等”等。反義詞則是指與天均相反的意思,比如“不公”、“不平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