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天鈞 ”。
天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自然均平之理;萬物天然的平衡性
這是其最核心的含義,源于道家哲學思想,特别是《莊子》。它指宇宙自然本身所蘊含的均衡、齊同的法則或狀态,強調萬物在本質上并無差别,是自然造化賦予的平等性。莊子在《齊物論》中以“天均”喻指這種超越人為分别、回歸自然本真的和諧境界,如“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謂兩行。”意指聖人調和是非之争,讓心靈安處于自然均衡的狀态。這一概念深刻體現了道家“齊物”的思想精髓(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
指天然造就的鈞器(制陶用的轉輪)
此義項較為罕見,更具比喻性。“均”在古代通“鈞”,指制陶時用的轉輪。莊子在《寓言》篇中寫道:“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此處用“天均”比喻自然如同一個不停運轉的陶鈞(轉輪),萬物在其中循環往複、變化不息,雖形态各異卻無始無終,體現了宇宙大化流行的規律(參考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2009年版)。
總結來說,“天均”的核心内涵是指宇宙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均衡性、齊同性與循環變化的法則,是道家哲學中描述世界本然狀态的重要概念。
“天均”是一個源自道家哲學的概念,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天均”指自然界的均平之理,強調萬物在自然規律下的平衡與和諧。該詞與“天鈞”相通(),出自《莊子》:
哲學内涵
道家認為“天均”是超越人為是非判斷的宇宙法則,主張順應自然而非強加幹預()。如章炳麟《四惑論》提到“歸敬于天鈞”,即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
文學化用
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自然》中“悠悠天鈞”一句,将哲學概念轉化為詩意表達,形容創作應如自然般渾然天成()。
其他釋義
部分文獻提出“天均”可指極北之地、比喻心境或神話中的天界音樂,但這些解釋較少見且缺乏權威佐證()。
作為人名時,“天”象征廣闊、自然,“均”寓意公平、均衡,組合後寄托對包容性與平衡性的期許()。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莊子》原文或詩詞引用,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挨排百裡之命寶璧陂辭辨捷逼手逼腳成串車身充衢除暴安良鉏商待信地瀝青二元制仿單風山風雲叱咤佛郎機炮赴官符運該廣高唐觀工銀乖緻豪奸槐幄諱屈混頭混腦禍患介行金剛揭谛金蘭契苛責诳動臘麪領會靈枝浏漣流萍麗顔騾驢銘肌镂骨抹鼻子鳥服虔娃欠須恰意傾側泣岐路秋胡戲姗姗來遲實感束火瑣居踏歌微道危急存亡紋木憲牍仙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