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緩辔。 晉 陶潛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時來苟冥會,踠轡憩通衢。”《文選》卷二六引此文,作“宛轡”, 李善 注:“宛,屈也。言屈長往之駕,息於通衢之中。通衢,喻仕路也。”
“踠辔”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
1. 單字釋義
2. 組合含義 “踠辔”字面可理解為“彎曲缰繩”,可能有兩種語境含義:
使用建議: 該詞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學作品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您有出處原文,提供更多語境可幫助進一步精準解讀。
《踠辔》(wǎn pèi)在現代漢語中形容騎馬時放松缰繩,讓馬自由奔跑的狀态。這個詞具有一種自由、豪放的意味。
《踠辔》的部首是足字旁,也可以歸類為走字旁。它總共有11個筆畫。
《踠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千字文》中,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繁體字為「輓轡」。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較為繁瑣,與現代漢字存在一些差異。《踠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由若幹繁複的筆畫構成,此處無法詳細描述。
1. 他在馬背上踠辔而去,留下一道長長的塵埃。
2. 面對自由的草原,我仿佛也想踠辔一番。
1. 踠辔斯文:形容人表面斯文,内心卻充滿了豪放的氣質。
2. 縱馬踠辔疾馳:形容馬匹奔馳時極具沖勁和速度。
放缰:形容騎馬時松開缰繩。
放馬:形容馬匹奔馳時不加控制。
缰繩:形容牽引馬匹的繩子,相反的概念。
束縛:與踠辔的自由狀态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