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清靜無為的意思、清靜無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清靜無為的解釋

[quiet and inaction] 道家謂克制外欲,清神靜心,順應自然。後泛指一切事情聽其自然,不強求

聞昔人君崇尚土木,孰若清靜無為,邑人以康。——宋· 王曾《谏作玉清昭應宮》

詳細解釋

亦作“清淨無為”。 春秋 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消極無為,複返自然。 漢 初實行這種政治策略。《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漢 劉向 《說苑·君道》:“ 晉平公 問於 師曠 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浄無為。’” 宋 蘇轼 《上清儲祥宮碑》:“臣謹按道家者流,本出於 黃帝 、 老子 ,其道以清浄無為為宗。”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一節:“ 曹參 師事道家大師 蓋公 ,一切遵守 蕭何 所定法令,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清靜無為”是道家哲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克制外欲、心神甯靜,主張順應自然規律而不強求。其核心并非消極不作為,而是避免違背事物本性的強行幹預(如《老子》提出的"我無為而民自化")。

二、哲學内涵

  1. 自然觀:強調"天道自然",認為萬物有其運行規律,人類應"順天之時,隨地之性"。
  2. 修身觀:通過"專精積神不與物雜"達到心靈虛寂,主張"反神服氣安而不動"的修養方式。
  3. 治國觀:曆史上被用作治國策略,如漢初黃老之學提倡"與民休息",反對大興土木()。

三、常見誤解辨析

四、現代啟示

在當代可理解為:處理事務時保持客觀冷靜,避免被主觀欲念驅使;面對壓力時追求内心的平和穩定,這與現代心理學強調的情緒管理有相通之處。

網絡擴展解釋二

<清靜無為>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清靜無為>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釋。從字面上理解,<清靜>指的是清淨甯靜,沒有雜亂的聲音和幹擾;<無為>表示不進行行動和幹涉,保持無所作為的狀态。因此,<清靜無為>意味着追求内心的平靜和甯谧,并且不被外界的幹擾所打擾。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詞語 "<清靜無為>" 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 清:氵(三點水)+青(8畫) - 靜:⺼(月字旁)+呈(7畫) - 無:⺝(毋字旁)+無(4畫) - 為:⺮(竹字旁)+丶(一點) 來源和繁體 “清靜無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哲學家老子的思想,他提出了“無為而治”的觀念。李斯的《十三經注疏》中有“道之為物,物之由道,入則靜,出則動”。這反映了道家的思想,認為在清靜無為的狀态中可以找到道的真谛。 在繁體字中,“清靜無為”可以寫作“清靜無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如果以繁體為基礎,古代寫法如下: - 清:氵(水的部首)+青(8畫) - 靜:⺼(肉的部首)+呈(7畫) - 無:⺝(無的部首)+一(一畫) - 為:⺮(竹的部首)+一(一畫) 例句: 他過着清靜無為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靜與安甯。 組詞 與“清靜無為”相關的詞語有: - 清心寡欲 - 心無旁骛 - 甯靜緻遠 - 靜心凝神 近義詞 與“清靜無為”相近的詞語有: - 甯靜 - 平和 - 舒適 - 安詳 反義詞 與“清靜無為”相反的詞語有: - 喧鬧 - 紛擾 - 動蕩 - 繁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