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勢的意思、寇勢的詳細解釋
寇勢的解釋
敵軍的氣勢。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壯烈戰迹》:“後於丁卯十二月二十五日戰於 黑水洋 時, 蔡牽 以三舟檥島去公艇半裡耳,寇勢已窮迫,公因山為壘,以逸待勞,舟師四面圍之,計日以擒。”
詞語分解
- 寇的解釋 寇 ò 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盜寇。賊寇。 侵略者來侵犯:寇邊。 姓。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勢的解釋 勢 (勢) ì 權力,威力:勢力。權勢。勢利。勢均力敵。 表現出來的情況,樣子:姿勢。氣勢。山勢。局勢。虛張聲勢。守勢。勢必。勢能。勢不可擋。因勢利導。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寇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敵軍的氣勢或威脅,多用于描述敵方勢力的強大或壓迫感。例如清代文獻記載的“寇勢已窮迫”,即形容敵軍處于被圍困的困境。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該詞在清代昭梿的《嘯亭雜錄·李壯烈戰迹》中首次出現,描述海戰場景:“蔡牽以三舟檥島去公艇半裡耳,寇勢已窮迫……”。
- 擴展含義:部分資料提到“寇勢”也可引申為對個人或群體構成威脅的勢力,但此用法較少見。
其他說明
- 詞性争議:有資料将其歸為形容詞(如“形容敵人勢力”),但多數文獻中作為名詞使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生僻,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嘯亭雜錄》等清代史料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寇勢:詞義解析
寇勢(kòu shì)是指敵對勢力的态勢或力量。這個詞的意思比較負面,通常用來描述敵對勢力的威脅、侵略或危險。
寇勢的部首和筆畫
寇字由宀(寶蓋頭字旁)和寇(邊偏旁)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個筆畫。
寇勢的來源
《寇勢》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用于描述諸侯國之間的敵對關系和戰争的威脅。後來,這個詞擴展到了更廣泛的領域,用來描述各種敵對勢力或者危險局勢。
寇勢的繁體字
寇勢的繁體字是「寇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寇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由辶(走之辶)和寇(邊偏旁)兩個部首組成。寇字在古代常用于指泛指外族侵略者。
寇勢的例句
1. 當前,我們面臨着來自恐怖勢力的寇勢。
2. 這個國家必須采取措施,以遏制來自鄰國的寇勢。
寇勢的組詞
寇匪、寇盜、寇虜、勢
寇勢的近義詞
敵勢、敵情、戰勢、危險勢頭
寇勢的反義詞
友勢、友情、和平環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