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旋轉。《後漢書·李固傳》:“大行在殯,路人掩涕, 固 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傷悴之心。” 蘇曼殊 《娑羅海濱遁迹記》:“不慧睇之,顋上淚痕,化作珍珠,槃旋堕地。”
2.來回往複。《後漢書·蔡邕傳》:“方将馳騁乎典籍之崇塗,休息乎仁義之淵藪,槃旋乎 周 孔 之庭宇,揖儒 墨 而與為友。”
槃旋(pán xuán)是“盤旋”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中多規範使用“盤旋”。該詞的核心含義指環繞某物做圓周運動或迂回繞行,具體釋義如下:
環繞飛行或繞行
指鳥類、飛行器等圍繞特定地點或物體作環形運動。例如:“鷹在天空槃旋良久,突然俯沖捕食。”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76頁。
迂回往複的移動
形容人或事物在某一範圍内反複迂回行進。例如:“山路曲折,車輛沿懸崖槃旋而上。”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423頁。
比喻事物周折反複
用于抽象語境,表示問題或事态反複出現、難以解決。例如:“此事在他心頭槃旋多年,終未得解。”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8頁。
古漢語中的哲學意蘊
部分文獻中,“槃”通“盤”,含“盤桓”“回旋”之意,暗含循環往複的宇宙觀(如《周易》“周流六虛”)。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48頁。
“槃”為“盤”的古體(《說文解字》:“槃,承槃也”),後“盤旋”成為通用詞形。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021頁。
“鶴群在濕地之上槃旋三匝,鳴聲清越,似與雲霞共舞。”
——仿《莊子·秋水》意象,展現自然動态之美。
注:學術寫作中建議優先使用規範詞形“盤旋”,引用古籍時若原文用“槃旋”則保留原字。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未提供鍊接處因紙質文獻無直接電子資源,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CNKI)檢索原文。
“槃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回旋、環繞”,具體可從以下幾個維度解析:
旋轉與環繞
指物體或生物在空中或平面上呈圓形或曲線運動,例如“老鷹在空中槃旋獵取食物”。這一用法常見于描述自然現象或動物行為,強調動态的迂回軌迹。
屈曲盤繞
在古漢語中,亦可表示物體彎曲、纏繞的狀态,如“槃曲”(盤旋曲折)、“槃委”(盤繞屈曲)。
儀節中的進退
指古代禮儀中按程式進行的回旋動作,如《淮南子》提到的“盤旋揖讓以修禮”,強調禮節中的規範動作。
情緒或動作的誇張表現
如《後漢書》描述李固“槃旋偃仰,從容冶步”,借旋轉動作體現人物姿态的浮誇或不莊重。
思想或行為的迂回
可比喻人在思想、行動上的反複斟酌,如《後漢書·蔡邕傳》中“槃旋乎周孔之庭宇”,暗指在儒家典籍中深入探究。
自然景物的描寫
文學作品中多用于形容雲霧、飛鳥等動态場景,如“有鸾鳳兮盤旋半空”(唐·黃滔),增強畫面感。
“槃旋”與“盤旋”通用,屬異體字關系。另有近義詞“槃辟”(盤旋進退)、“槃曲”,多用于古籍或特定語境中。
該詞兼具物理動态與抽象引申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盤旋”,而“槃旋”多見于古籍或文學表達。
安慶保衛戰薄祚寒門背字兒邊子超登饬散箠楚阿世取容房魏絓眼跪爐鶴歸華表桓伊筝晦晦悔氣賄赇僭離見志節口金燈金鏡酒杯藤康複醫學栞旅來來拉近乎連台戲列置零落山丘利觜麻醬腼懼冥壽明旨慕蔺樸船平字謙躬下士遷固鍬撅瓊山禾驅驟三陽開泰善群沙苑攝次生公十不閑詩行霜臍淑妃水味松枝挂劍燧林肅烈溫柔境五金霧裡看花銷屈瞎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