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慶保衛戰的意思、安慶保衛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慶保衛戰的解釋

太平天國著名戰役。1860年夏,清軍圍攻安慶。洪秀全調陳玉成、李秀成西征武昌,以解安慶之圍。次年西征失敗,陳玉成回救安慶,并派兵入城助守。太平軍和清軍各派援兵,雙方層層交戰。9月因太平軍城外援軍失利,城内彈盡糧絕,安慶陷落,守城太平軍一萬餘人全部戰死。

專業解析

安慶保衛戰是晚清太平天國運動中的關鍵性戰役,發生于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以湘軍攻陷太平軍駐守的安慶城告終。該戰役标志着太平天國在長江中遊防線的全面崩潰,直接導緻天京(今南京)失去屏障,加速了政權覆滅。

曆史背景與戰略地位

安慶地處長江北岸,既是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的西大門,也是長江航運的重要樞紐。自1853年太平軍占領安慶後,此地成為拱衛天京、控制皖贛糧道的軍事重鎮。湘軍統帥曾國藩提出“欲取金陵,必先克安慶”的戰略方針,将安慶視為平定太平天國的關鍵突破口。

戰役過程與軍事部署

1860年6月,湘軍水陸并進包圍安慶,采用“深溝高壘”戰術阻斷城内糧道。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聯合撚軍多次組織解圍,包括1861年4月的集賢關之戰與8月的赤崗嶺決戰。但湘軍憑借火器優勢與圍點打援策略,最終于9月5日以地道爆破攻破城池,守将葉芸萊等1.6萬将士殉難。

曆史影響與評價

此役被《清史稿》稱為“東南大局,遂有轉機”的轉折點(來源:《清史稿·曾國藩傳》)。現代學者指出,安慶失守使太平天國喪失了對長江流域的控制權,湘軍由此掌握戰争主動權(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通史》)。曾國藩在奏折中強調“安慶之克,尤賴水師炮船之力”,凸顯了近代化武器在戰役中的作用。

文化記憶與遺存

今安慶市存有太平天國英王府遺址、菱湖戰場紀念碑等遺迹。當代軍事史研究将該戰役納入“中國古代城池攻防戰典型案例”,其戰術布局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有專題分析(來源:中國軍事科學院《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曆史卷》)。

網絡擴展解釋

安慶保衛戰是太平天國後期(1860-1861年)與清朝湘軍圍繞戰略要地安慶展開的關鍵戰役,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背景與重要性

安慶作為天京(今南京)的西線屏障和糧源要地,是太平天國的軍事重鎮。湘軍統帥曾國藩視安慶為“克複金陵之張本”,于1859年起逐步圍攻,試圖切斷天京補給線。

二、戰役過程

  1. 初期部署
    1860年夏,清軍以曾國荃部圍城,多隆阿、李續宜率軍打援。洪秀全調陳玉成、李秀成西征武昌,意圖“圍魏救趙”,但李秀成中途轉向浙江,錯失戰機。

  2. 救援與決戰
    陳玉成率軍回援,與清軍在集賢關等地多次激戰,甚至派兵入城助守。1861年9月,湘軍通過地道爆破攻破北門,守城太平軍因彈盡糧絕,1萬餘人全部戰死。

三、失敗原因

四、影響與評價

此戰标志着太平天國由盛轉衰。安慶失守後,天京失去屏障,湘軍得以沿江東進,最終在1864年攻陷天京。史學家多認為此役是太平天國滅亡的序曲。

(注:中提到的“1945年安慶保衛戰”存在史實錯誤,實際應為抗日戰争時期的其他戰役,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奧庰碑頭卑陬補廪彩毫唇脂倒披燈婢釘封文書東橫逗晩燔指伐性風庭否定覆巢破卵伏獅绠短汲深寒霜胡皴渾成奬贊煎鹽交待焦朽矜傷津市近似值即世看中愧慚朗爽犁镵默窺謀求鳥鼠漚凼盤籃陪克佩珠平地風雷辟陷缲盆切切節節訖竟清耳悅心頃前山阪剩水殘山束誡說問摅寫逃釋沓飒騰傾團剝讬骥晚饷霞飛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