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謙恭下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聽說 李闖王 謙躬下士,對讀書人十分尊重。”
“謙躬下士”是一個成語,形容人謙虛恭敬地對待地位或身份比自己低的人,常用于表達對他人謙遜有禮的态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謙躬”指謙虛躬身行禮,“下士”意為屈尊對待普通士人。整體強調以謙遜姿态主動與地位較低者交往,體現尊重與平等。
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品德,也可作為人際交往的修養準則。需注意與“故作姿态”區分,強調真誠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在《李自成》中的具體語境,可查閱原著或相關文學解析資料。
《謙躬下士》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形容一個人虛心謙卑、态度謹慎、甘願放下身段做適合自己的事情的意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謙虛謹慎的品德,認為這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謙躬下士》一共由四個漢字組成。根據字形,可以拆分為:
- 謙(qian):谷部、兼聲、10筆畫
- 躬(gong):身部、中聲、15筆畫
- 下(xia):一部、去聲、5筆畫
- 士(shi):士部、去聲、3筆畫
《謙躬下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這本古代經典之中。其中,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言行被後人廣泛傳頌。孟子用《謙躬下士》來描述一個人突破自己的尊卑身份限制,以適應社會環境,讓自己的才能得到實質性的發揮。
《謙躬下士》的繁體字為「謙躬下士」。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下」字的寫法為「⿰口蔔」,「蔔」字象征着波浪形,代表着下降的含義。而「謙」字的寫法比較複雜,包括「言」和「兼」兩個部分,象征着虛心謙遜的态度。
他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時刻保持着謙躬下士的态度。
謙虛、謙遜、謙恭、下士、躬身
虛心、謙和、謙謹
驕傲、自大、傲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