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志的意思、見志的詳細解釋
見志的解釋
表明志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新五代史·晉臣傳·桑維翰》:“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以‘桑’、‘喪’同音。人有勸其不必舉進士,可以從佗求仕者, 維翰 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
詞語分解
- 見的解釋 見 (見) à 看到:看見。罕見。見微知著。見義勇為。見異思遷。 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 看得出,顯得出:見效。相形見绌。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見上。見下。 會晤:會見。接見。 對事物觀
- 志的解釋 志 ì 意向:志願。志氣。志趣(志向和興趣)。志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志學。 記,記在心裡: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記號:标志。 記載的文字:雜志。志怪(記載怪異的事)。 稱輕重,量長短、多
網絡擴展解釋
“見志”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àn zhì,其核心含義為表明志向。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1.基本釋義
- 結構解析:“見”通“現”,意為顯現、表達;“志”指志向、抱負。組合後指通過言行展示内心追求的目标或理想。
- 近義詞:明志、述志、達志。
2.出處與文獻引用
- 古代典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中提到“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強調諸子百家的著作是通過學說表達志向的載體。
- 曆史典故:《新五代史》記載桑維翰因姓氏被歧視,寫下《日出扶桑賦》以明志,彰顯其不屈精神。
3.使用場景與例句
- 傳統語境:如《論語》中“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指委婉勸谏父母時若意見未被采納,仍保持恭敬。
- 文學創作:唐代詩人李播曾作《見志》詩,白居易評價其作品“動筆詩傳鮑謝風”,體現以詩文明志的文人傳統。
4.近現代延伸
- 現代用法多保留古義,強調通過文字、行為或藝術作品傳遞個人志向,如“以畫見志”“以詩見志”等表達形式。
“見志”一詞貫穿古今,既承載傳統文化中“言為心聲”的理念,也適用于當代表達理想與追求的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文學用例,可參考《文心雕龍》或唐代詩人相關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見志
“見志”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看到别人的志向或目标”。其中,“見”表示看到、觀察,而“志”則表示志向、目标。
拆分部首和筆畫
“見志”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見”的“⺊”,而“志”的拆分部首是“心的‘⺗’”。根據常用字字典,整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2畫,其中“見”有 7 畫,“志”有 5 畫。
來源
“見志”這個詞來源于《論語·堯曰》:“知其雄也,保其雌也,或 進 以取之也,或觀 其藏于”。
繁體
繁體字“見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是在古代“見志”的寫法沒有明顯的不同。
例句
1. 他見志于成為一名科學家,從小就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2. 這部電影讓我見到了他的志向和努力。
組詞
見證、見識、志向、志願、志同道合
近義詞
了解他人的志向、看到别人的目标、觀察他人的努力
反義詞
忽視别人的志向、對他人的目标漠不關心、不關注他人的努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