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末高僧 竺道生 的尊稱。相傳 生公 曾于 蘇州 虎丘寺 立石為徒,講《涅槃經》。至微妙處,石皆點頭。 唐 李紳 《鑒玄影堂》詩:“深夜月明松子落,儼然聽法侍 生公 。” 唐 劉禹錫 《生公講堂》詩:“ 生公 説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 元 顧瑛 《虎丘十詠·生公台》:“ 生公 聚白石,麈拂天花墜。可憐塵中人,不解點頭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八回:“那 虎丘山 上,不過一座廟;半山上有一堆亂石,内中一塊石頭,同饅頭一般,上面鏨了‘點頭’兩個字,説這裡是 生公 説法臺的故址,那一塊便是點頭的頑石。”
“生公”是晉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稱,這一稱謂源于他在佛教傳播中的卓越貢獻和傳奇故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生公”由“生”與“公”組成,專指竺道生(晉末高僧)。他是中國佛教史上重要人物,尤以講解《涅槃經》著稱,主張“闡提成佛”思想(即人人皆可成佛),對後世影響深遠。
據記載,竺道生曾在蘇州虎丘寺立石為徒,宣講《涅槃經》。傳說當他講到佛法精妙之處,連頑石都為之點頭,故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生公講堂》中亦寫道:“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贊其佛法感染力。
“生公說法”作為成語,比喻精通者透徹講解道理,使人信服感化。例如清代俞樾在《餘蓮村勸善雜劇序》中引用此典,形容高人的教化之力。
“生公”既是曆史人物的尊稱,也承載了佛教文化中的傳奇色彩,其故事成為漢語中“以理服人”的經典意象。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或詩詞引用,可參考《蓮社高賢傳》等典籍。
《生公》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的是“剛剛出生的男孩子”。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嬰兒、初生嬰兒或剛剛出生的男性兒童。
《生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生”和“公”,其中,“生”是草字頭部首,表示與産生、生長、出現相關的意思;“公”是班戈部首,表示與人或公共事務相關的意思。
根據《水底帥府玉帛書》中記載,這個詞的筆畫數共有8畫。
《生公》的起源比較難以确知,但一般認為它源于中國古代農村對新生男嬰的稱謂。在傳統社會中,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着更重要的角色和責任,因此,男孩的誕生對于家庭而言意味着更多的期望和希望。
《生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生公」,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表示《生公》的字沒有明确記載。隨着字形的演變和書法的發展,現代的書寫方式逐漸形成。
1. 鄰居家生了個生公,大家都去探望。
2. 這個生公真是聰明活潑,很受大家喜愛。
對于《生公》,可以構成以下組詞:
1. 生活:指人類具有活動、感知和發展的狀态。
2. 公正:指公平、正直、無私的行為和态度。
3. 生子:指男性生育子孫。
近義詞:初生、嬰兒、嬰孩。
反義詞:老人、叔公、伯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