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旋转。《后汉书·李固传》:“大行在殯,路人掩涕, 固 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遁迹记》:“不慧睇之,顋上泪痕,化作珍珠,槃旋堕地。”
2.来回往复。《后汉书·蔡邕传》:“方将驰骋乎典籍之崇涂,休息乎仁义之渊藪,槃旋乎 周 孔 之庭宇,揖儒 墨 而与为友。”
槃旋(pán xuán)是“盘旋”的异体写法,现代汉语中多规范使用“盘旋”。该词的核心含义指环绕某物做圆周运动或迂回绕行,具体释义如下:
环绕飞行或绕行
指鸟类、飞行器等围绕特定地点或物体作环形运动。例如:“鹰在天空槃旋良久,突然俯冲捕食。”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76页。
迂回往复的移动
形容人或事物在某一范围内反复迂回行进。例如:“山路曲折,车辆沿悬崖槃旋而上。”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423页。
比喻事物周折反复
用于抽象语境,表示问题或事态反复出现、难以解决。例如:“此事在他心头槃旋多年,终未得解。”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58页。
古汉语中的哲学意蕴
部分文献中,“槃”通“盘”,含“盘桓”“回旋”之意,暗含循环往复的宇宙观(如《周易》“周流六虚”)。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48页。
“槃”为“盘”的古体(《说文解字》:“槃,承槃也”),后“盘旋”成为通用词形。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021页。
“鹤群在湿地之上槃旋三匝,鸣声清越,似与云霞共舞。”
——仿《庄子·秋水》意象,展现自然动态之美。
注:学术写作中建议优先使用规范词形“盘旋”,引用古籍时若原文用“槃旋”则保留原字。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未提供链接处因纸质文献无直接电子资源,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CNKI)检索原文。
“槃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回旋、环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解析:
旋转与环绕
指物体或生物在空中或平面上呈圆形或曲线运动,例如“老鹰在空中槃旋猎取食物”。这一用法常见于描述自然现象或动物行为,强调动态的迂回轨迹。
屈曲盘绕
在古汉语中,亦可表示物体弯曲、缠绕的状态,如“槃曲”(盘旋曲折)、“槃委”(盘绕屈曲)。
仪节中的进退
指古代礼仪中按程式进行的回旋动作,如《淮南子》提到的“盘旋揖让以修礼”,强调礼节中的规范动作。
情绪或动作的夸张表现
如《后汉书》描述李固“槃旋偃仰,从容冶步”,借旋转动作体现人物姿态的浮夸或不庄重。
思想或行为的迂回
可比喻人在思想、行动上的反复斟酌,如《后汉书·蔡邕传》中“槃旋乎周孔之庭宇”,暗指在儒家典籍中深入探究。
自然景物的描写
文学作品中多用于形容云雾、飞鸟等动态场景,如“有鸾凤兮盘旋半空”(唐·黄滔),增强画面感。
“槃旋”与“盘旋”通用,属异体字关系。另有近义词“槃辟”(盘旋进退)、“槃曲”,多用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中。
该词兼具物理动态与抽象引申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盘旋”,而“槃旋”多见于古籍或文学表达。
抱关击柝碚磊鼈饮卜正操作唱白脸长书朝正出宰耽味定籍断乎断结枫胶高位厚禄羹藿皇兄画思稽核矜从精忠棘人军壁袀玄军医锯片旷适款叙两听蛎塘禄班鹿麑裘髦牛煤砖虐暴黏贴牛皮癣皮酒披沙简金千斤起化穷思极想求福禳灾七星坛然如散灯桑榆年生生化化设设石矶收没庶殷唾弃五尺无底武事憸狡霄翰枭音写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