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銅鏡。《晉書·赫連勃勃載記》:“絡以 隋 珠,綷以金鏡。” 唐 許渾 《送盧先輩自衡嶽赴複州嘉禮》詩之一:“秋水靜磨金鏡土,夜深寒結玉壺冰。” 宋 周邦彥 《過秦樓》詞:“空見説鬢怯瓊梳,容消金鏡。漸懶趁時勻染。”
(2).比喻月亮。 唐 元稹 《泛江翫月》詩:“遠樹懸金鏡,深潭倒玉幢。” 宋 陸遊 《隔浦蓮近拍》詞:“煙霏散,水面飛金鏡,露華冷。” 宋 劉克莊 《水調歌頭·癸卯中秋作》詞:“競看 姮娥 金鏡,争信仙人玉斧,費了一番修。”
(3).比喻顯明的正道。《太平禦覽》卷七一七引《尚書考靈耀》:“ 秦 失金鏡,魚目入珠。” 鄭玄 注:“金鏡,喻明道也。” 南朝 梁 劉孝标 《廣絕交論》:“蓋聖人握金鏡,闡風烈。” 前蜀 杜光庭 《普康諸公主為皇帝修金箓齋詞》:“握金鏡以禦寰瀛,緻衢樽而歡億兆。”《三元裡人民抗英鬥争資料·全粵義士義民公檄》:“惟我大皇帝手握金鏡,心秉玉衡,循以大事小之義,而由順于天防,非挾逼處之嫌,而密為之備。”
(4).指對人進行諷谕的文章和書籍。 唐 康骈 《劇談錄·宣室夜召翰林學士》:“朕聽政之暇,未嘗不披尋史籍,此讀者先朝所述金鏡一卷,則《尚書·大禹謨》。” 清 侯方域 《拟追複楊漣等官爵廷臣謝表》:“金鏡尚存,竊喜無 張公 之祭。”
“金鏡”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蘊的詞彙。根據權威辭書及古籍文獻,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本義:黃金鑄造的鏡子
古代文獻中,“金鏡”多指以黃金為材質或裝飾的鏡子,象征奢華與尊貴。例如《晉書·劉聰載記》記載“鑄黃金為鏡”,形容帝王之家的華貴器物;唐代詩人李群玉在《傷友》中亦用“金鏡”代指華美妝鏡,反映古代貴族生活場景。
二、比喻義:明道、真理或智慧的象征
《文心雕龍·宗經》以“金鏡”比喻聖賢之道,指代明晰的治國方略或人生準則,如“義既埏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故能開學養正,昭明有融,炳爍聯華,鏡照列代”。
佛教文獻中,“金鏡”被賦予光明智慧的宗教意象,如《法華經》以“金鏡懸于高幢”喻佛法普照衆生,破除無明(參考《佛學大辭典》釋義)。
以上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文心雕龍譯注》(中華書局)等權威典籍,體現了詞彙在曆史語境與思想體系中的演變脈絡。
“金鏡”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銅鏡
指古代用金屬(多為銅)制成的鏡子,如《晉書》記載“絡以隋珠,綷以金鏡”。
比喻月亮
因金屬光澤與月光相似,常以“金鏡”代指月亮。例如唐代元稹《泛江翫月》中“遠樹懸金鏡”,以及宋代詞句“歎慢磨玉斧,難補金鏡”暗喻國土如圓月般完整。
顯明的正道
象征光明磊落的道理或治國準則。如《太平禦覽》載“秦失金鏡”喻指失去明道,鄭玄注“金鏡,喻明道也”。
諷谕性文章或書籍
指通過文字勸誡、警示世人的作品,多見于古籍記載。
不同權威來源對詞義的解釋基本一緻,但具體語境可能衍生特殊含義(如暗喻國土完整)。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芭蕉扇筆管菜才疏計拙殘軀車梁樗丑醇醯攢三集五奠分點拍鬥城多兇少吉分别門戶摓衣敷珍官費故編閨籍鍋魁酣痛淋漓換裝惛瞢京棗饋謝濫吹立馬萬言麟瓶利如梨霜蹓鳥龍化綸冊洛陽鏟茫洋漫失母題褭娉萍飄批準蒱且釺焊壤室三倍掃拭什麼的十二指陽識悉四密四遐宿吏讨罰突駕魏鵲無枝味外味無可置喙五态箫譜下下細細曦車新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