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弄獐 ”。皆為“弄璋”之訛。因用以嘲寫錯别字。典出《舊唐書·李林甫傳》:“太常少卿 姜度 , 林甫 舅子, 度 妻誕子, 林甫 手書慶之曰:‘聞有弄麞之慶。’客視之掩口。” 宋 蘇轼 《賀陳述古弟章生子》詩:“甚欲去為湯餅客,惟愁錯寫弄麞書。” 明 無名氏 《四賢記·弄璋》:“稜稜玉骨清奇,何妨錯寫弄麞書。”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三:“弄麞宰相,伏獵侍郎,不聞有詩文傳世,職是故耳。”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雞肘博士》:“ 宋 張知甫 可書 雲: 張鼎 為太常博士,用雞肋為雞肘,時輩譏曰‘雞肘博士’。按此亦伏獵、弄獐之比,而世罕知之。”
“弄麞”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書寫錯誤引發的諷刺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弄麞”實為“弄璋”的訛寫。古代生男孩稱“弄璋”,源于《詩經》中“載弄之璋”,寓意孩子将來成為執玉璋的貴人。而“弄麞”因将“璋”誤寫為“麞”(同“獐”,指獐子),成為錯别字的典型代表。
典故出自《舊唐書·李林甫傳》:
唐代宰相李林甫在祝賀親戚姜度生子時,本應寫“弄璋之慶”,卻誤書為“弄麞之慶”。因“麞”與“璋”字形相近,賓客見後掩口而笑,暗諷其文化水平不足。此事成為後世嘲弄錯字、缺乏文墨的經典案例。
後人常以此典故諷刺文字錯誤或學識淺薄。例如:
需注意“弄麞”與方言詞彙“弄硶兒”(表義模糊)無關,二者僅在字形上部分相似,實際含義截然不同。
《弄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修整和整理神鬼的容貌,使其變得美好、動人。
《弄麞》的拆分部首是“弓”和“鳥”,其中“弓”是四畫部首,而“鳥”是九畫部首。根據部首筆畫數的規則,可以知道“弓”是第一筆,而“鳥”則需要用八畫進行描繪。
《弄麞》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尚書·夏書·鳥獸》這一篇章中。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異體字來表示同一個概念,所以《弄麞》的繁體字會有不同的寫法,比如“弄驏”、“弄鶦”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在的規範寫法,所以《弄麞》在古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将“弄麞”寫為“弄驎”,這個字的形狀略有變化,但是描述的意思是一樣的。
1. 他經過一番弄麞,讓原本普通的容貌變得光彩照人。
2. 這頂帽子經過精心的弄麞,讓人不禁贊歎其華麗的樣式。
弄麞的相關組詞有:弄媚、弄癡、弄假成真、弄虛作假等。
弄麞的近義詞有:修飾、打扮、裝飾、美化等。
弄麞的反義詞有:搞砸、弄亂、弄髒、糟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