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鼓盪 ”。鼓動激蕩。 唐 沉佺期 《被彈》詩:“有風自扶搖,鼓蕩無倫匹。” 宋 梅堯臣 《和滕公遊穿山洞》:“風雷自鼓盪,不久當何如?” 明 方孝孺 《王待制私谥議》:“發之文辭,敷腴蔚贍,浩乎若秋江之濤,鼓盪莫測,而其來有本也。” 孫犁 《種谷的人》:“有一股熱烈的情感鼓蕩着我,竟一時想起以後有多少工作要我去做,要去拼命完成!”
見“ 鼓蕩 ”。
“鼓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物理層面的激蕩
原指聲音或自然現象的強烈震動與回蕩,如“鼓聲在山谷中鼓蕩”。這一含義強調聲音的洪亮與傳播力,常見于描述風聲、雷聲等自然動态,例如“風雷自鼓蕩”(宋·梅堯臣詩句)。
抽象層面的鼓動
引申為情感、氣勢的激蕩與推動,如“熱烈的情感鼓蕩着内心”。此用法多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表達情緒或力量的湧動,如“浩乎若秋江之濤,鼓蕩莫測”(明·方孝孺文)。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2、3的詳細解析。
《鼓蕩》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gǔ dàng。它的意思是敲擊鼓聲回響,傳達出激昂、豪邁的氣勢。
《鼓蕩》由部首“鼓”和“蕩”兩個部分組成。它的部首是“鼓”,由“口”字旁和“示字旁”組成。它整個詞語的筆畫數為16畫。
《鼓蕩》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禮記·樂記》中的描述。它的繁體字為「鼓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寫作「轂踼」,其中「轂」和「踼」是現代「鼓」和「蕩」的古代寫法。
1. 他的演講聲如鼓蕩,振奮人心。
2. 在戰場上,戰鼓齊鳴,整個地方都鼓蕩起來。
1. 鼓舞:振奮、激勵。
2. 鼓點:鼓聲的節奏。
3. 蕩漾:形容聲音、光線等擴散開去。
1. 振奮:使人精神飽滿、充滿力量。
2. 雄壯:具備雄勇和壯大的氣勢。
1. 平靜:平穩、沒有波瀾和震動。
2. 止息:停止、結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