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的意思、協和的詳細解釋
協和的解釋
(1).和睦,融洽。《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孔穎達 疏:“能使九族敦睦,百姓顯明,萬邦和睦。”《周書·齊炀王憲傳》:“輯睦我君臣,協和我骨肉。”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太祖 聞而患之,下詔書戒勵,使與長吏協和。”《明史·西域傳四·哈烈》:“親者尚爾乖戾,疏者安得協和。” 毛 * 《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着 陳代軍長 等悉心整饬該軍,團結内部,協和軍民。”
(2).調和;和諧;配合得當。《後漢書·劉恺傳》:“協和陰陽,調訓五品。”《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 元 貢師泰 《送國字張教授》詩:“黃鐘大呂都協和,鐵畫銀鉤謾摹録。”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有時數種音波,過于雜亂,彼此沖突,在人耳中發生跳動或觸犯的效果,永不相協和。”
詞語分解
- 協的解釋 協 (協) é 共同合作,和洽:協商。協定。協和。協調(俹 )。協議。 幫助,輔助:協助。協同。協理。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和的解釋 和 é 相安,諧調:和美。和睦。和諧。和聲。和合(.和諧;.古代神話中象征夫妻相愛的兩個神)。和衷共濟。 平靜:溫和。祥和。和平。和氣。和悅。和煦。惠風和暢。 平息争端:講和。和約。和議。和親。 數學
專業解析
“協和”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
本義:協調和諧,使融洽統一
- 指使不同的事物、力量或關系達到和諧一緻的狀态。強調通過調和、調整,消除分歧或沖突,實現整體的融洽與平衡。
- 古籍例證: 此義項源遠流長。如《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意指(堯)使百官政績顯明,同時協調萬邦諸侯,使天下和睦融洽。又如《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以佐王安擾邦國。” 鄭玄注:“擾,亦安也,言協和。” 這裡的“協和”即指使邦國安定和諧。
-
引申義:配合得當,共同合作
- 指各方為了共同的目标或利益,相互配合、協同工作。強調合作過程中的協調一緻。
- 現代用法: 常用于描述團隊協作、部門配合或國際關系等,如“各部門協和一緻,共同完成任務”。
-
現代特定領域應用(尤指醫學)
- 特指北京協和醫院: “協和”在中國現代語境中,常特指著名的“北京協和醫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該名稱本身就蘊含了“協作、和諧、緻力于人類健康福祉”的理念。提到“協和”,公衆很容易聯想到這家具有極高聲譽和權威性的醫療機構。
- 泛指合作醫療或研究: 在更廣泛的醫療語境中,“協和”也可指代醫療機構間或醫學科研中的協作與聯合。
“協和”的核心在于“和”——通過“協”(協調、協作)的手段,達到“和”(和諧、融洽、統一)的狀态。它既是一個描述和諧統一狀态的形容詞(如“關系協和”),也是一個表示協調、調和動作的動詞(如“協和萬邦”)。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中國,“協和”一詞因其與頂尖醫療機構的緊密關聯,還承載着專業、權威、卓越的醫學象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協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
動詞用法
- 調和、協調:指使不同事物或關系達到和諧狀态。例如“協和萬邦”“協和軍民”,強調通過調整消除矛盾。
- 融洽相處:如《周書》中“協和我骨肉”,體現人際或群體間的和睦。
-
名詞用法
- 和諧狀态:描述事物間配合得當的融洽關系,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協同與和合”。
二、古典文獻中的體現
- 《尚書·堯典》提到“協和萬邦”,指協調各邦國關系。
- 《後漢書》載“協和陰陽”,意為調和自然規律。
- 三國時期文獻中“萬物協和”,強調社會與自然的整體和諧。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和諧、調和、融洽
- 反義詞:沖突、對立、失調
(參考來源:)
四、現代應用
除傳統語義外,現代也用于專有名詞,如“協和醫院”“協和飛機”(源自英語Concorde音譯)。
别人正在浏覽...
拔十得五備飾避靜俾晝作夜彩繪豺貙巉剝唱詩班乘堅伺隙乘客川渚出廠價代職吊窗吊死問疾頂牛鬥檢封噸浬奪官耳食負恥扶喪閣束挂枝兒古今中外涸陰華文虎超龍骧灰不濟昏醉刊登老雕戀酒迷花蠻彊盟緣民胞物與尼甫偏聽偏信遷籍戚嗟親比清睡瓊卮确士設飾疏廢四虎四威儀索絶調弦偉麗微霜窩囊肺汙濺伍弄蝦鬣消絶宵壤下情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