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小說中指武将假裝敗走,将刀垂下,乘敵不備,而突然回頭攻擊之計。《三國演義》第五三回:“ 雲長 也退軍,離城十裡下寨,心中暗忖:老将 黃忠 ,名不虛傳:鬭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赢之。”亦比喻機謀;陰謀。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你暢好會使拖刀計,漾一個瓦塊兒在虛空裡怎生住的。” 元 鄧玉賓 《叨叨令·道情》曲:“為兒女施盡了拖刀計,為家私費除了擔山力。”
“拖刀計”是中國古典文學和武術文化中常見的戰術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拖刀計是一種詐敗誘敵的戰術,源于古代戰争場景。具體表現為:武将假裝不敵敗退,将刀垂于身後,待敵人追擊至近距離時突然回身劈砍,利用對手輕敵心理實現反殺。其核心在于“示弱→誘敵→突襲”的三段式策略。
該戰術最著名的使用者是三國名将關羽。據《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描述,關羽在與黃忠交戰時,曾計劃通過拖刀計取勝。這一描寫使拖刀計成為關羽的标志性戰術之一。
戰術實施包含兩個關鍵動作:
元代文學作品中常以拖刀計比喻陰謀機巧,如:
主要用于以下兩種情況:
注:相關典故與動作細節可參考《三國演義》及元代戲曲文本記載。
《拖刀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戰鬥或比賽中故意拖延時間,以便等待有利條件出現或對方疲憊。該成語由“拖刀”和“計”兩個詞組成。下面我們來拆分一下。
成語拆分:
拖(tuō):部首手,筆畫8
刀(dāo):部首刀,筆畫2
計(jì):部首言,筆畫9
成語來源:
《拖刀計》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史記·項羽本紀》中,用來形容項羽在與劉邦争奪天下的戰争中,曾有一次拖延戰鬥時間,等待有利時機出現。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用于形容拖延時間、等待有利條件出現的行為。
繁體字寫法:
《拖刀計》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不同。以《拖刀計》中的“計”字為例,它的古代寫法是“㫃”,字形與現代漢字有所差異。
例句:
他在比賽中使用了《拖刀計》,成功地拖延了比賽時間。
組詞:
拖延、拖累、拖車、刀劍、計策、計量、計算。
近義詞:
拖泥帶水、拖泥帶水、耽擱、拖延、晚。這些詞語都有拖延、延遲的意思。
反義詞:
一氣呵成、秋毫無犯、即刻、迅速。這些詞語表示沒有拖延,立即行動或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