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時宰相籤押下達的文書。《新五代史·閩世家·王審知》:“﹝ 閩主 王昶 ﹞又遣醫人 陳究 以空名堂牒賣官。”《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二年》:“前代中書用堂牒,乃權臣假此為威福。 太祖 時以堂牒重于敕命,遂削去之。今復用劄子,何異堂牒。”
“堂牒”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唐宋時期由宰相籤押下達的官方文書,具有正式性和權威性,常用于傳達政令或行政指令。
現代語境中,“堂牒”可比喻正式文件或官方通知,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保留在曆史文獻研究中。
《堂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堂和牒。其中,“堂”部的意思是正廳、大廳的意思,表示寬敞高大的房屋;“牒”部的意思是文書、信件,常用于表示上級機關發給下級機關的文書。
根據字形結構,可以将《堂牒》拆分成兩個部首和13個筆畫。其中,“堂”的部首是“土”,“牒”的部首是“片”,“堂”的筆畫數是3,而“牒”的筆畫數是10。
據研究,《堂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魏策》一書中。在古代,官府或貴族之間往來互通信息常用堂牒這種方式。
在繁體字中,“堂牒”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和讀音,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雖然字形有些許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即“堂”部在上方,而“牒”部在下方。
以下是一些關于“堂牒”的例句:
與“堂牒”相關的組詞包括“堂兄弟”、“堂屋”等。其中,“堂兄弟”指的是同輩兄弟姐妹;“堂屋”指的是位于庭院中央的大廳或正廳。
近義詞有“公函”、“公牍”等,它們都表示上級機關發給下級機關的文書。
反義詞沒有很明顯的對立詞,但可以用“私信”表示相對于“堂牒”來說的私人信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