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從;無原則地順從。《漢書·元帝紀》:“媮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閔焉。” 唐 陳子昂 《堂弟孜墓志銘》:“故言不宿諾,行不苟從。”《明史·梁儲傳》:“臣等斷不敢阿意苟從,取他日戮身亡家之禍也。”
“苟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ǒu cóng,其核心含義是盲從或無原則地順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與詞性
該詞由“苟”(意為隨便、草率)和“從”(跟隨、依從)組成,指缺乏獨立判斷、輕率或盲目地附和他人。例如,提到“苟從”在《漢書》中的用法,強調“媮合苟從”即敷衍迎合、無原則順從。
曆史用例與出處
現代用法與示例
現代漢語中,“苟從”多用于批評缺乏主見的行為。例如:
相關辨析
與“盲從”相比,“苟從”更強調因輕率或缺乏原則而順從,隱含貶義。而“盲從”可能包含無知或被誤導的成分。
總結來看,“苟從”既是一種曆史概念,也適用于現代社會,提醒人們避免無原則的附和。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漢書》《明史》等原典。
苟從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背離本心,盲目追隨或從衆的行為。
苟從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和從,總計5個筆畫。
苟從源自《莊子·外物》篇:“夫君子之行若避水火之行也,脫然若乎無所栖焉。吾豈不慕羽之舉舉,苟從風之動動也。”意為君子的行為應該像避開水火一樣,一旦失去了理想的栖身之地,就應當像烏鴉一樣不停地飛撲。從而形成了“苟從”的用法。
《苟從》的繁體字為「苟從」。
在古代,「苟從」的寫法有時會将“從”字寫作「從」,現在我們已經習慣将其寫為「苟從」。
1. 他不是一個有主見的人,總是按照他人的意見苟從。
2. 我們應該秉持自己的原則,而不是一味苟從他人的決定。
與「苟從」有關的組詞有「盲從」「拘泥」「隨波逐流」等。
「盲從」「從衆」「庸俗」「隨波逐流」都可以作為「苟從」的近義詞。
「堅守原則」「獨立思考」「追隨内心」可以作為「苟從」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