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徵的意思、博徵的詳細解釋
博徵的解釋
1.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征收。《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三年》:“初 唐 人以茶鹽強民而徵其粟帛謂之博徵。” 胡三省 注:“博,博易也,言以茶鹽博易而徵其粟帛。”
2.廣為引證。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序》:“﹝ 許可覲 ﹞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論還丹度世之術。”
詞語分解
- 博的解釋 博 ó 多,廣,大:廣博。淵博。博學(學問廣博)。博覽。博愛。博物。 知道得多:博古。 用自己的行動獲得:博取。博得。聊博一笑。 古代的一種棋戲;後泛指賭財物:博奕。 * 。 專 筆畫數:; 部首:十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博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ó zhēng,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以物易物的征收方式
源于古代經濟制度,指通過交換物資(如茶、鹽等)替代直接征收賦稅。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唐代曾用茶鹽與民衆交換粟帛,稱為“博徵”。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實物經濟的特征。
2.廣泛引證或征求意見
- 文獻引證:指在著述中大量引用典籍或資料。例如清代吳骞提到“不能博徵仙典”,即批評未能廣泛引證文獻。
- 現代引申:作為成語時,可表示“廣泛征求多方意見”,強調集思廣益以輔助決策。
補充說明
“博徵”與“博征”為同音詞,可能因書寫習慣或文獻版本不同而存在差異,但核心含義一緻。若需深入考證曆史用法,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古籍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博徵》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廣泛征求意見或觀點的意見或公告。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十」和「彳」。這個字共有12個筆畫,其中第1、2、5、6、9、10、11、12畫順序為橫劃;第3、4畫為點劃;第7、8畫為拐彎橫劃。
《博徵》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晉書·司馬溫傳》中。它通常用于公告、調查、征集、咨詢等情境,表示廣泛征求意見或觀點。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博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以漢朝秦開始伯夷字典為參照,《康熙字典》之前的寫法多有變化。《博徵》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寫法,變體較多。
以下是一個使用《博徵》這個詞的例句:「公司正在進行對新産品的市場調研,他們發出了一份《博徵》意見的公告,希望能夠聽到客戶的反饋。」
一些與《博徵》相關的組詞包括:博學、博聞、博愛、博覽等。近義詞有廣征、徵集、征詢等。反義詞可以是獨斷、封閉、武斷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