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徵的意思、博徵的详细解释
博徵的解释
1.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征收。《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初 唐 人以茶盐强民而徵其粟帛谓之博徵。” 胡三省 注:“博,博易也,言以茶盐博易而徵其粟帛。”
2.广为引证。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 许可覲 ﹞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论还丹度世之术。”
词语分解
- 博的解释 博 ó 多,广,大:广博。渊博。博学(学问广博)。博览。博爱。博物。 知道得多:博古。 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博取。博得。聊博一笑。 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博奕。 * 。 专 笔画数:; 部首:十
- 徵的解释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 徵 ē 见“征”③徵⑦。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博徵”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ó zhēng,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以物易物的征收方式
源于古代经济制度,指通过交换物资(如茶、盐等)替代直接征收赋税。例如《资治通鉴》记载,唐代曾用茶盐与民众交换粟帛,称为“博徵”。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实物经济的特征。
2.广泛引证或征求意见
- 文献引证:指在著述中大量引用典籍或资料。例如清代吴骞提到“不能博徵仙典”,即批评未能广泛引证文献。
- 现代引申:作为成语时,可表示“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强调集思广益以辅助决策。
补充说明
“博徵”与“博征”为同音词,可能因书写习惯或文献版本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若需深入考证历史用法,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古籍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博徵》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广泛征求意见或观点的意见或公告。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十」和「彳」。这个字共有12个笔画,其中第1、2、5、6、9、10、11、12画顺序为横划;第3、4画为点划;第7、8画为拐弯横划。
《博徵》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出现在《晋书·司马温传》中。它通常用于公告、调查、征集、咨询等情境,表示广泛征求意见或观点。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博徵」。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以汉朝秦开始伯夷字典为参照,《康熙字典》之前的写法多有变化。《博徵》在古代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变体较多。
以下是一个使用《博徵》这个词的例句:「公司正在进行对新产品的市场调研,他们发出了一份《博徵》意见的公告,希望能够听到客户的反馈。」
一些与《博徵》相关的组词包括:博学、博闻、博爱、博览等。近义词有广征、徵集、征询等。反义词可以是独断、封闭、武断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奥室版齿不迁主才高意广参榜昌茂电木恩实二兽氛雾附答杠房头梗逆诡亿孤棹汉宫妃蒿然鸿章钜字圜冠华夏浆果检问骄姿机会警械悸罔局蹴钜杰蝌蚪渴贤克匝匝劳疚梁柱理名赁租六贼南戏黏涎滂润偏颇青泥城诠授散迸三资企业翣菨沈江事修书论疏窅苔脯谭燕透越穨陁托坟托物引类微眚踒虵乌柿翔羊纤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