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博徵的意思、博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博徵的解释

1.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征收。《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初 唐 人以茶盐强民而徵其粟帛谓之博徵。” 胡三省 注:“博,博易也,言以茶盐博易而徵其粟帛。”

2.广为引证。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 许可覲 ﹞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论还丹度世之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博徵"是由"博"与"徵"组合而成的汉语复合词,具有双重含义:

一、字源解析 "博"本义为宽广、众多,《说文解字》释为"大通也",引申为广泛、渊博之意。"徵"在《康熙字典》中有验证、召集二解,古音属知母清韵,今读zhēng时多指验证,读zhǐ则为古代五音之一。

二、复合词义项

  1. 广纳验证:指广泛收集证据进行考辨,如清代考据学家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运用此法
  2. 广泛征召:特指古代帝王选拔人才的举措,如《后汉书·礼仪志》载"博徵术士"以定历法

三、现代应用 该词多用于学术考证领域,常见于文史研究论文,如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期刊近年刊载的经学考释类文章中,有"博徵群籍,详加校勘"的表述。

(参考文献:汉典网字源解析、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期刊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博徵”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ó zhēng,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以物易物的征收方式

源于古代经济制度,指通过交换物资(如茶、盐等)替代直接征收赋税。例如《资治通鉴》记载,唐代曾用茶盐与民众交换粟帛,称为“博徵”。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实物经济的特征。


2.广泛引证或征求意见


补充说明

“博徵”与“博征”为同音词,可能因书写习惯或文献版本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若需深入考证历史用法,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古籍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川赴海谤詈饱膈报冤碧卝碧涛布哨层岩差拟稠人初官錞于寸地村田乐打公司搭伙怠恶发抒伏维纲目构患荷兰画派哗世取名家财践汙机舂寄食九莲灯辑译跨踞葵甲瑻璷敛目菱华慄斯梦魇明效大验馁饥内民泥担汉牵红线清驶青油幕勤拳漆人棋术驱疠月氏善辩生疼生语赊刑石黛霜鹯水虎晩籁微缴翔翔淆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