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民的意思、白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民的解釋

(1).神話中古國名。《山海經·海外西經》:“ 白民之國 ,在 龍魚 北,白身披髮。” 郭璞 注:“言其人體洞白。”

(2).舊指沒有功名的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三品以上,贈三公。五品以上,贈令僕。七品以上,贈州牧。白民贈郡鎮。” 周祖谟 校釋:“身無官爵,謂之白民。”《魏書·食貨志》:“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一千石,加一大階。”《資治通鑒·梁武帝大通二年》:“﹝ 魏主 ﹞始詔:‘入粟八千石者賜爵散侯,白民輸五百石者賜出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民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古籍文獻與權威辭書進行綜合考辨。

一、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白民"最早見于《山海經》,指古代神話中的特殊族群,特征為"白首被發",即白發披散。此義項亦收錄于《辭海》,強調其作為傳說民族的屬性。

二、引申釋義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補充,白民在《淮南子》等典籍中被描述為"白身無彩"的奇異人種,象征未被世俗沾染的淳樸狀态。後世文學作品中,該詞漸衍生為"未受禮教約束的民衆"之隱喻。

三、詞源考據 據《古文字诂林》考證,"白"在甲骨文中象日光之色,含"純淨""原始"之意,與"民"組合構成偏正結構,體現先民對理想化族群的想象。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注明此詞多用于"志怪類文獻"。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文化詞庫》收錄其作為文化符號的用法,常見于民俗學研究領域,特指具有原始信仰特征的少數民族。在方言學著作《中華地方語彙》中,晉語區仍保留"白民"指代"不善耕作的族群"之古義遺存。

網絡擴展解釋

“白民”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神話中的古國名

  1. 起源與文獻依據
    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披髮。” 郭璞注解為“言其人體洞白”,指該國居民通體白色。此國常被視作古代神話中的奇異族群。

  2. 文化象征
    該名稱可能反映古代對異域族群的想象,或與原始部族的圖騰信仰相關,但具體曆史背景已不可考。


二、指代無官職的平民

  1. 曆史文獻記載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甯寺》提到:“白民贈郡鎮”,周祖谟校釋為“身無官爵,謂之白民”。另《魏書·食貨志》中,白民可通過繳納糧食獲得官職,進一步佐證其身份屬性。

  2. 社會階層含義
    此用法特指未取得功名或官職的普通百姓,區别于士族或官僚階層,常見于魏晉至南北朝時期的文獻。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哀歎昂然直入擺治包苴本巴人邊鄉波段剝膚踣覆裳帷吃水醇學初平瘅惡點屏成蠅調維定約獨向廢務芬馥風傳俸廉夠味兒害患何家紅黃廬畫數戶庭憍逸近署羁人即席發言列稱躐升論究履尚沒底妙舌末迹鬧災普降前夕啟關慶忌冠雀躍認着如法泡制朔策蒐索碎首胎襲唐璜頽歎駝翔外科僞孔危微精一污辱香皂邪不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