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 爵名。《左傳·成公十三年》:“﹝ 晉 ﹞獲 秦 成差 及不更 女父 。” 杜預 注:“不更, 秦 爵。”《商君書·境内》:“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 顔師古 注:“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2).不改變。《商君書·墾令》:“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
(3).不經,未曾經過。《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 孔公 ,風雅無别耳。” 呂延濟 注:“更,經也。 脩 言今 植 之賦頌乃與古詩相類,雖不經 孔子 删定,與《詩》之風雅無異焉。”《宋書·周郎傳》:“宮廟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裡連死,萬井共泣。”
(4).不懂。《新唐書·吳湊傳》:“府中易 湊 貴戚子,不更簿領,每有疑獄,時其将出,則遮 湊 取決,幸蒼卒得容欺。” 宋 王安石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愚不更事物之變,備官節下,以身得察於左右。”
不再。 南朝 宋 謝靈運 《還舊園作見顔範二中書》詩:“曩基即先築,故池不更穿。”
“不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不更”是秦、漢二十等爵中的第四級,位于“公士”“上造”“簪袅”之後。該爵位持有者可免除“更卒”(輪流服役的兵役),但仍需承擔其他徭役。例如《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晉國俘獲秦國的“成差及不更女父”,杜預注明确認“不更”為秦爵。
指事物保持原狀,未作修改。如《商君書·墾令》中“代者不更”指官員繼任者不隨意變更政策,以減少官吏數量、減輕民衆負擔。現代用法如“關心從不更改”,強調穩定性。
指未經某種過程或未經曆某事。例如《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提到“不更孔公”,意為未經過孔子修訂,但文風仍與《詩經》相似。
部分文獻(如《宋書·周郎傳》)中引申為“不理解”或“缺乏認知”,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商君書》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漢書·百官公卿表》等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