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更的意思、不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更的解釋

(1). 秦 爵名。《左傳·成公十三年》:“﹝ 晉 ﹞獲 秦 成差 及不更 女父 。” 杜預 注:“不更, 秦 爵。”《商君書·境内》:“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 顔師古 注:“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2).不改變。《商君書·墾令》:“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

(3).不經,未曾經過。《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 孔公 ,風雅無别耳。” 呂延濟 注:“更,經也。 脩 言今 植 之賦頌乃與古詩相類,雖不經 孔子 删定,與《詩》之風雅無異焉。”《宋書·周郎傳》:“宮廟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裡連死,萬井共泣。”

(4).不懂。《新唐書·吳湊傳》:“府中易 湊 貴戚子,不更簿領,每有疑獄,時其将出,則遮 湊 取決,幸蒼卒得容欺。” 宋 王安石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愚不更事物之變,備官節下,以身得察於左右。”

不再。 南朝 宋 謝靈運 《還舊園作見顔範二中書》詩:“曩基即先築,故池不更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更”一詞在漢語中屬于古語詞,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其解釋均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文獻:

  1. 古代爵位名(最常見含義)

    這是“不更”最核心的含義。指秦、漢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四級爵位,位于“簪袅”之上、“大夫”之下。

    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不更”為“秦爵名”,并引用《左傳·成公十三年》杜預注:“不更,秦爵。” 同時,《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詳細記載了秦二十等爵制:“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 此義項在《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中均有收錄。

  2. 不再經曆;不用經曆

    “不更”可拆解為“不”+“更”。“更”有經曆、經過之意。故“不更”可表示不再經曆某種事情或不用經曆某種事情。

    來源依據:《史記·晉世家》有載:“(太子)曰:‘…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謂不更何待?”此處意指“不再等待”。此用法在古文獻中雖不如爵位名常見,但确有此義。《漢語大詞典》亦收錄此義項,釋義為“不經曆”。

  3. 不再繼續;不連續(較少用)

    在更古老的文獻中,“不更”有時通假或引申為不再繼續、不連續的意思。

    來源依據:此義項在《尚書大傳》等典籍的注疏中偶有提及,如鄭玄注中解釋相關文句時可能涉及此意,但屬于相對生僻的用法。現代大型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會酌情收錄此類古義。

在現代漢語詞典學視角下,“不更”的核心釋義是秦、漢二十等爵制中的第四級爵位。其次,它可表示不再經曆或不用經曆。其作為爵位名的含義最為顯著和常用,源于古代典章制度;其他含義則屬于古漢語的活用或引申,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不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作為秦朝爵位名

“不更”是秦、漢二十等爵中的第四級,位于“公士”“上造”“簪袅”之後。該爵位持有者可免除“更卒”(輪流服役的兵役),但仍需承擔其他徭役。例如《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晉國俘獲秦國的“成差及不更女父”,杜預注明确認“不更”為秦爵。

二、表示“不改變”

指事物保持原狀,未作修改。如《商君書·墾令》中“代者不更”指官員繼任者不隨意變更政策,以減少官吏數量、減輕民衆負擔。現代用法如“關心從不更改”,強調穩定性。

三、“不經/未曾經過”

指未經某種過程或未經曆某事。例如《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提到“不更孔公”,意為未經過孔子修訂,但文風仍與《詩經》相似。

四、“不懂”(較少見)

部分文獻(如《宋書·周郎傳》)中引申為“不理解”或“缺乏認知”,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商君書》等原始文獻,或查閱《漢書·百官公卿表》等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恤拜折般湼盤寶珠茶本統避辭不修小節城陵矶弛解垂首帖耳從世帶下耽饒怼怨奉玄奉詢攻鬥喝彩橫談黃梅雨幻異叫嘷矯猛窘局積殃開船空靈老年人路亭緑乳門橹眇恠目睹内部聯繫平均工資平走慢步前驅期末情交清退铨事柔條儒俊薩噶達娃節哨尖兒適正水蛇蘇何圖伯特惟翰問目無計所奈無年晤敍香街仙童仙女線香偕偶協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