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無所憑依;沒有本源。語本《漢書·叙傳上》:“徒樂枕經籍書,紆體衡門,上無所蔕,下無所根。獨攄意虖宇宙之外,鋭思於豪芒之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寺僧看見他無了根蒂,漸漸怠慢,不肯相留。”亦作“ 無根無蒂 ”。 魯迅 《書信集·緻魏猛克》:“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
“無了根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基本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該成語比喻事物沒有根基或憑依,缺乏本源依據。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處于飄忽不定、無法紮根的狀态。
源自《漢書·叙傳上》:“徒樂枕經籍書,纡體衡門,上無所蒂,下無所根。”原指學者沉浸典籍卻無實際根基,後演變為成語表達“無依無靠”之意。
明代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二回:“寺僧看見他無了根蒂,漸漸怠慢,不肯相留。”此例通過寺廟僧人對失去根基之人的态度變化,生動體現成語的語境應用。
與“無根無蒂”存在語義關聯,均強調缺乏基礎或憑依,但“無了根蒂”更側重描述已喪失根基的狀态變化。
《無了根蒂》是一個有趣且充滿哲理的詞語,它指的是某種事物沒有根基或根源,不能持久或延續。
拆分部首和筆畫:無(無為“木”旁,由三筆組成)、了(了為“亅”旁,由一筆組成)、根(根為“木”旁,由四筆組成)、蒂(蒂由六筆組成)。
來源:通過拆解部首與筆畫,可以推測“無了根蒂”的起源來自于古代漢字的形态演變。漢字的詞義變化往往通過字形和部首的組合來體現,因此可以推測“無了根蒂”這個詞的意思來源于這種推演和演變過程。
繁體:無了根蒂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了根蒂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例句:他的計劃沒有根基,注定會無了根蒂,最終失敗。
組詞:根深蒂固、根本、無根之木、有根有苗、根源
近義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本之質
反義詞:根深蒂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