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钺的意思、伏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钺的解釋

被處死。钺,古代兵器,形似闆斧而大。 郭沫若 《船泊石城島畔雜成》詩:“ 葡 人大副傳佳話,曾作逋逃到此間。往日喧賓今伏鉞,春光先到岸頭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fú yuè,其核心含義是被處死,具體解釋如下:

1.詞義解析

2.文學引用

郭沫若在《船泊石城島畔雜成》一詩中寫道:“往日喧賓今伏鉞,春光先到岸頭山。” 此處“伏钺”指代侵略者(葡萄牙人)最終被處決,體現曆史場景中的用法。

3.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文本中,描述因罪受刑或被權威鎮壓的情景,帶有強烈的古典色彩。

4.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及郭沫若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钺(fú yu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伏”和“钺”兩個字組成。下面來詳細解釋一下: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伏”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蔔”(卦),它的總筆畫數是6。 - “钺”的拆分部首是“钅”(金),它的總筆畫數是11。 2. 來源: 《伏钺》是古代的一種兵器,也稱為“戰斧”。它是一種有着鋒利刀刃的重型兵器,常用于戰争和決鬥中。 3. 繁體: 在繁體字中,“伏钺”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改變。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對于“伏钺”這個詞來說,并沒有特别的變化。 5. 例句: - 他手持伏钺,威風凜凜地站在戰場上。 - 自古以來,伏钺一直是武将的标志性武器之一。 6. 組詞: - 伏首:低下頭或彎腰向前行的動作。 - 钺鼓:指古代官員上朝時鳴鼓所用的器械。 7. 近義詞: - 戰斧:與伏钺意義相近的詞語,也是指戰争中使用的一種兵器。 8. 反義詞: - 投降:與伏钺相對的詞語,意為主動選擇放棄或服從對方。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