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贓官。《鹖冠子·王鈇》:“毋使污官亂治,不奉令犯法,其罪加民。”
“汙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wū guān,其核心含義指贓官,即貪污腐敗的官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典籍《鹖冠子·王鈇》:“毋使污官亂治,不奉令犯法,其罪加民。” 此句強調禁止貪官擾亂治理,違令犯法者将加重對百姓的罪責。
使用語境
多用于古代政治或律法相關文本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場景。需注意其與“清官”“廉吏”等詞的對比。
擴展補充:
“污官”概念在古代社會具有強烈批判性,反映了對吏治清明的訴求。類似表述還有“貪官”“墨吏”等,均指向官員的道德失範行為。
汙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汙」和「官」。
「汙」字的部首是「水」,它有4個筆畫。
「官」字的部首是「宀」,它有8個筆畫。
「汙」字本意為污垢、不潔等,與髒亂無關。在「汙官」這個詞中,它指的是腐敗、貪污的官員。繁體字中,「汙」字被寫作「污」。
在古代,「汙官」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都相似。漢字的形狀和寫法在演變中有所變化。
他是個汙官,一心隻想着如何貪污受賄。
汙染、官方、官府、官職
腐敗、貪污、貪官、敗類
廉潔、清廉、清官、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