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鉢吒的意思、鉢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鉢吒的解释

僧人用以裹身的独幅毡。梵语的音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鉢吒”是佛教梵语音译词,原词为“pātra”,在汉语典籍中多作“钵多罗”或“钵盂”,指僧人使用的食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僧徒食器,底平,口略小,形圆稍扁,用泥或铁等制成”。该词由“钵”(盛饭器)与“吒”(表音成分)构成,属佛教传入后产生的复合音译字。

从佛教仪轨角度,“鉢吒”在《四分律》中规定为比丘“六物”之一,象征僧人乞食修行的身份。其形制有严格规范,容量需符合戒律,如《摩诃僧祇律》记载“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特别强调“制底稍匾,持须手捧”,说明其使用方式与宗教意义。

该词在汉传佛教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如《法苑珠林》卷二十载:“持鉢吒乞食,次第而食。”现代佛教研究著作中,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亦多次引述相关戒律条文。

网络扩展解释

“鉢吒”是一个源自梵语的音译词,主要用于佛教文化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鉢吒”指僧人裹身用的独幅毡,即一种无接缝的整块布料或毛毡,常用于僧侣服饰。这种衣物体现了佛教戒律中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2. 词源与语言背景

    • 梵语音译词,可能与佛教仪轨或僧侣服饰相关术语有关。
    • 汉字“吒”本身有“吆喝”“慨叹”等义,但在此词中仅作音译用,无实际含义关联。
  3. 相关扩展

    • 在佛教典籍中,类似音译词较多(如“钵咤”),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 现代汉语中,“鉢吒”极少使用,更常见于古籍或佛教文献。

注意:以上解释综合了多个来源,但因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佛学大辞典》或专业佛教文献以确认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鼇柱步罡插架万轴禅偈蛏乾呈纸欻欻爨炙大集弟弟二胜环风调跟脚诡避诡谋过于会鞫江南海北僵偃交报矜束拘俗旷礼燎火龙儿论演鹿野苑毛谷美赏幂人纳纳黏稠旁近彭窰片鳞只甲泼毛团寝梦容制散更摄念慑屈势族双陆淑嘉思惟树逃丁桃李节套习通赂头路頽缺踠足为理壝坛伪易乌桕乡家乡进香螺巵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