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禳的意思、符禳的詳細解釋
符禳的解釋
謂以符咒禳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伏狐》:“太史某,為狐所魅,病瘠。符禳既窮,乃乞假歸,冀可逃避。”
詞語分解
- 符的解釋 符 ú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虎符。符信。符節。 代表事物的标記、記號:符號。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咒。護身符。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符瑞。符應(
- 禳的解釋 禳 á 祈禱消除災殃:禳解。禳災。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符禳"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宗教與民俗傳統的複合詞,主要指通過書寫、使用符箓(符)來舉行禳解災禍、驅邪避兇的儀式或法術(禳)。它融合了道教方術與民間信仰的實踐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
符 (fú)
- 本義:古代朝廷傳達命令、調兵遣将的憑證,通常以竹木或金屬制成,刻有文字或圖案,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僞(如"兵符"、"虎符")。
- 引申義:在道教及民間信仰中,"符"演變為一種書寫于紙、絹、木等載體上的神秘圖形或文字(符箓),被認為蘊含神力,可溝通鬼神、召神遣将、驅邪治病、護佑平安。其結構常由星象、雲篆、神像、秘文等組合而成。
-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釋"符"為"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後道教賦予其宗教含義。
-
禳 (ráng)
- 本義:古代祭祀名,特指為消除災禍(如疾病、瘟疫、災異)而舉行的祈禱儀式。《周禮·天官·女祝》載:"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
- 核心含義:通過特定的儀式、法術或祭獻,向神靈祈求解除災殃、驅除邪祟。
- 來源參考:《周禮》詳細記載了"禳"作為官方祭祀禮儀的職能;《左傳》中亦有"禳災"、"禳病"的記載。
二、合成詞"符禳"的含義
- 核心定義:指運用符箓作為主要法器或媒介,配合咒語、罡步、祭祀等程式,進行禳災解厄、驅邪鎮煞的法術活動。
- 具體表現:
- 治病禳災:道士或術士書寫特定符箓(如治病符、鎮宅符),焚燒化水服用,或張貼于門牆,以祛除病魔、消解災禍。
- 驅邪避兇:在認為有邪祟作怪(如鬼怪侵擾、家宅不甯)時,使用符箓(如驅邪符、鎮煞符)進行鎮壓或驅逐。
- 祈福保平安:通過符箓儀式祈求神靈護佑,如佩戴平安符、懸挂護身符以求吉祥。
- 理論基礎:基于道教"天人感應"、"符契通神"的觀念,認為特定的符號(符)能溝通神靈、調動自然之力,配合禳解儀式即可達到消災除厄的目的。
- 來源參考:葛洪《抱樸子·内篇》詳細記載了符箓的種類、畫法及在禳災治病中的應用;《道藏》中收錄了大量符箓典籍和禳解法術。
三、文化背景與影響
"符禳"之術盛行于漢魏以降,是道教齋醮科儀和民間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人面對自然與社會的未知力量時,試圖通過超自然手段尋求庇護的心理需求。其儀式與符號系統對中國傳統文化、民俗、藝術(如年畫、符咒藝術)乃至東亞漢字文化圈(如日本陰陽道、韓國符咒)均有深遠影響。
- 來源參考: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探讨了道教符箓與早期科學思想的關聯;民俗學者烏丙安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分析了符禳在民間習俗中的角色。
四、現代認知
在現代漢語中,"符禳"屬于古語詞或專業術語,常見于研究道教、民俗學、宗教史的學術著作中,日常生活中已較少使用,但其衍生概念如"護身符"、"畫符"、"禳解"等仍存在于口語和民俗實踐裡。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及《宗教大辭典》均收錄該詞條并作專業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符禳”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ráng,其核心含義為通過符咒進行禳解(即驅邪、消災的儀式)。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符:指道教或民間信仰中使用的符箓(書寫特殊符號或文字的紙張),被認為具有驅邪、祈福的力量。
- 禳:指通過特定儀式消除災禍、邪祟的行為。
- 符禳:即結合符咒與禳解儀式,以達到驅邪避害的目的。
2. 應用背景
- 宗教與民俗:常見于道教、民間信仰中,用于應對疾病、災禍等被認為由邪祟引發的問題。
- 古籍例證: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伏狐》中記載:“符禳既窮,乃乞假歸,冀可逃避”,描述某人用盡符咒禳解手段仍無法驅狐妖,最終選擇逃離。
3. 文化關聯
- 相關詞語:如“護身符”“鬼畫符”等,均與符咒文化相關。
- 儀式特點:需配合特定咒語、動作或焚燒符紙等行為完成。
補充說明
需注意,符禳屬于傳統文化中的信仰實踐,現代多作為民俗或文學元素出現,其實際效果缺乏科學依據。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中國道教史》《聊齋志異》等權威文獻,或咨詢民俗學領域專家。
别人正在浏覽...
保健球柸浮碑獸妣考臂彎策無遺算廠礦廠長盜兵釘官石觝牛斷死煩錯方近豐功盛烈風狂風牛負薪救火告近耕築龜藏六詭語绲淆河套虹女賤淩缣蒲靜邊精兵強将靜坊救苦弭災隽老聚蓄糠市口北款附爛飲閵轹禮賢樓護智邏巡嫚侮毛雨俛仰民膏默寓萍流謙褊箝束跒跁青蠅染白耆彥三良臣掃掩守經達權田夫挑肥揀瘦碗窯詳備霄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