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潮的意思、候潮的詳細解釋
候潮的解釋
等候漲潮。 唐 李嘉祐 《送冷朝陽及第東歸江甯》詩:“ 長安 帶酒别, 建業 候潮歸。” 唐 黃滔 《送君南浦賦》:“當其繫馬出船,候潮待月,低徊而少婦對景,愴恨而王孫望闕,莫不撚 嶰 竹以凄楚,撥 湘 絃而激越。” 魯迅 《二心集·習慣與改革》:“今年的禁用陰曆……連 上海 的無業遊民,公司雇員,竟也常常慨然長歎,或者說這很不便于農家的耕種,或者說這很不便于海船的候潮。”
詞語分解
- 候的解釋 候 ò 等待:等候。候車室。候選人。守候。候補。候場。候審。候診。 看望,問好:伺候。問候。 時節:時候。氣候。候鳥。候蟲。 事物在變化中的情狀:火候兒。症候。 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現氣象學上仍沿
- 潮的解釋 潮 á 海水因為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定時漲落的現象:潮水。潮汐。漲潮。落潮。潮汛。潮流。潮湧。 像潮水那樣洶湧起伏的:思潮。熱潮。新潮。潮紅。潮熱。心潮澎湃。 濕:潮氣。返潮。潮濕。 方言,技術不高:手藝
網絡擴展解釋
“候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是“等候漲潮”,常用于描述與潮汐相關的自然現象或人類活動。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拼音:hòu cháo
- 注音:ㄏㄡˋ ㄔㄠˊ
- 詞性:動詞
- 核心含義:指等待海水漲潮的行為或狀态,常見于古代詩詞或航海、漁業等場景。
2. 文學與曆史引用
- 唐代詩詞:
李嘉祐在《送冷朝陽及第東歸江甯》中寫道:“長安帶酒别,建業候潮歸”,描繪了送别友人時等待潮水歸航的情景。
黃滔《送君南浦賦》中的“候潮待月”則通過自然現象烘托離别愁緒。
- 現代文學:
魯迅在《習慣與改革》中提到禁用陰曆對“海船候潮”的影響,側面反映了傳統漁業對潮汐規律的依賴。
3. 應用場景
- 航海與漁業:古代船舶需根據潮汐規律選擇出航時間,避免因退潮擱淺。
- 氣候描述:如南方沿海地區因“氣候潮濕”易引發連作或健康問題(見例句),但此用法與“候潮”本義關聯較弱,需結合語境理解。
4. 補充說明
- 近義詞:待潮、等潮(非嚴格對應,需根據上下文使用)。
- 反義詞:趁潮(利用退潮行動)。
- 權威性參考:多數詞典(如滬江詞典、查字典)均收錄該詞,釋義統一。
總結來看,“候潮”一詞既承載了自然規律與人類活動的關聯,也蘊含了文學創作中的情感寄托,是漢語中兼具實用與詩意的典型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候潮
“候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等待潮水的到來。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候和潮。
拆分部首和筆畫:候的部首是人,它有8個筆畫;潮的部首是水,它也有8個筆畫。
《候潮》一詞來源于古代漢族漁民的日常生活。當他們出海捕魚時,需要根據潮汐變化合理選擇出海時間。因此,他們會在海灘上等待潮水的到來,這就是“候潮”。
在繁體字中,“候潮”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不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錄,古人在寫“候潮”時可能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但整體形态和現代寫法是相似的。
例句:
1. 漁民們在沙灘上候潮,準備出海捕魚。
2. 我們要合理安排時間,候潮後再坐船出發。
組詞:候潮器、候潮日、候潮時間。
近義詞:候海潮、等待潮汐。
反義詞:避潮、回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