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教唆犯的意思、教唆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教唆犯的解釋

[fagin] 唆使别人犯罪的成年人;尤指唆使兒童盜竊的人

詳細解釋

慫恿、指使别人犯罪的罪犯。《花城》1981年第3期:“我聽了這番話……頭皮就發麻, 殷 鑒不遠,我曾經被當作青年的教唆犯揪過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教唆犯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指通過特定手段使他人産生犯罪意圖的人。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教唆犯是指以勸說、利誘、威脅等方法,将自身犯罪意圖灌輸給本無犯意或犯意不堅定的人,使其實施犯罪的行為人。其核心特點包括:

  1. 間接性:不親自實施犯罪,而是通過他人實現犯罪目的;
  2. 犯意創造性:制造他人原本不存在的犯罪意圖(區别于強化犯意的幫助犯)。

二、構成要件

根據《刑法》第二十九條及相關司法解釋:

  1. 客觀要件

    • 需存在教唆行為(如慫恿、收買、授意等);
    • 教唆對象需具備刑事責任能力。教唆無行為能力人(如未滿14周歲者)單獨構成間接正犯。
  2. 主觀要件

    • 必須具有教唆故意,即明知行為會引發他人犯罪且持希望/放任态度;
    • 過失或無意引發犯罪意圖不構成教唆犯。

三、與主犯的關系

教唆犯與主犯屬于不同分類标準下的概念:

四、處罰原則

  1. 一般原則:根據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處罰;
  2. 加重情節: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應從重處罰;
  3. 特殊情形:若被教唆者未實施犯罪,可對教唆犯從輕/減輕處罰。

五、曆史淵源

中國古代法律将教唆犯稱為“造意犯”,強調其作為犯罪意圖的源頭地位。

提示:教唆犯的認定需結合具體案情,如教唆内容是否明确、被教唆人是否具備獨立判斷能力等,實踐中可能存在複雜情形。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教唆犯的含義

教唆犯是指與他人合謀或故意引誘他人去犯罪的犯罪行為。教唆犯通過影響他人的思想、言語或行為來實施犯罪行為,起到誘導他人犯罪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教唆犯由“攵”(攴)部和“番”部組成,拆分的部首分别是“扌”和“犬”,總筆畫數為13劃。

詞源來源

《教唆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英文單詞"instigator",意思是誘使、慫恿的人。在犯罪學的研究中,這個詞被引進到中文,并演變為現在的“教唆犯”。

繁體字

教唆犯的繁體字為「教唆犯」,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根據曆史資料記載,“教唆犯”在古時候有時使用「教誡犯」這種寫法表示。

例句

1. 他成為了一名教唆犯,引誘他人去犯罪。

2. 法庭認定他是教唆犯,因為他故意策劃并誘使他人實施了那場搶劫案。

組詞

教唆犯的相關組詞有:教唆、犯罪、合謀、引誘、實施、誘導等。

近義詞

教唆犯的近義詞有:挑撥者、蠱惑者、煽動者等。

反義詞

教唆犯的反義詞可以是被害人、被誤導者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