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廣記》卷一六五引 唐 盧言 《盧氏雜說·鄭馀慶》:“ 鄭餘慶 ,清儉有重德。一日,忽召親朋官數人會食……﹝餘慶﹞呼左右曰:‘處分廚家,爛蒸去毛,莫拗折項。’諸人相顧,以為必蒸鵝鴨之類。逡巡,舁臺盤出,醬醋亦極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飯一椀,蒸胡蘆一枚。”後因以“拗項”為葫蘆或鵝鴨的戲稱。亦用以指膳食清儉。 宋 陸遊 《對食戲作》詩之二:“白鹽赤米了朝餔,拗項何妨煮瓠壺。” 清 金人瑞 《斫山喜食鵝戲為絕句嘲之》:“爛蒸拗項如壺喫,千本《黃庭》在腹中。”
扭轉頸項。參見“ 拗項橋 ”。
“拗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代葫蘆或鵝鴨的戲稱
源自唐代《太平廣記》中鄭馀慶的故事:他宴客時囑咐“爛蒸去毛,莫拗折項”,衆人以為是鵝鴨,實則是蒸葫蘆。此後“拗項”成為葫蘆或鵝鴨的戲稱,并引申為膳食清儉的象征。
例:宋代陸遊詩句“拗項何妨煮瓠壺”,即以“拗項”代指葫蘆。
象征清廉節儉的品德
因鄭馀慶以簡樸待客,該詞也用于形容人生活樸素、不尚奢華。
扭轉頸項
“拗”有彎曲、扭轉之意,“項”指脖子,合指扭動頸部的動作。如“拗項橋”形容橋形彎曲如扭轉的脖頸。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拗項”可形容固執己見的行為,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或權威詞典支持,可能為現代衍生或誤傳。
建議:在正式語境中,建議優先采用前兩種古典含義;若需表達“固執”之意,宜選用更通用的詞彙(如“執拗”)。
《拗項》(ào xiàng),是一個成語,意指人有急躁固執的脾氣,容易争執與他人。常常用來形容人的性格。
《拗項》是由部首扌(手)和享(項)組成的。扌表示手部,享表示頸項。
拆分後的筆畫為扌(3畫)+ 享(12畫)= 15畫。
《拗項》最早見于《後漢書·李陵傳注》,該書是東漢時期的一本曆史書籍,記載了李陵的事迹。
《拗項》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拗項」。
古時候的「拗項」寫作「拗項」,「拗」字的上方有一點,「項」字的下方有一個橫杠。
他的脾氣真是拗項,一點點小事就能引發争吵。
拗口、拗強、拗倔、拗性
蠻橫、固執、頑固
溫和、隨和、柔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