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系官印的絲帶及大夫以上的禮冠。引申為官服、禮服。《淮南子·泰族訓》:“待媒而結言,聘納而取婦,紱絻而親迎。” 唐 駱賓王 《早秋出塞寄東台詳正學士》詩:“彯纓陪紱冕,載筆偶璵璠。” 清 魏源 《拟進呈<元史新編>序》:“古聖人以紱冕當天之喜,斧鉞當天之怒。”
(2).比喻高官。 漢 蔡邕 《司空楊秉碑》:“烈祖 楊憙 佐命征伐,封 赤泉侯 。嗣子 業 ,紱冕相繼。” 唐 杜甫 《贈王侍禦四十韻》:“不關輕紱冕,俱是避風塵。” 清 姚鼐 《複張君書》:“士或欲匿山林而羈於紱冕,或心趨殿闕而不能自脫於田舍。”
“绂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引申義及文學應用等方面綜合解析:
本義解析
引申意義
文獻例證
古今差異
古代“绂冕”具實際禮儀功能,而現代主要用于比喻或曆史語境中,如“绂冕相繼”形容世代為官。
“绂冕”既指具體的古代官員服飾,也承載着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意義,是中華文化中官制與禮法的重要符號。
《绂冕》這個詞指的是古代君王穿戴的帽子和袍子。绂指的是帽子上的綢帶,冕則是指冠冕的袍子。
《绂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绂的部首是纟,共有7畫;冕的部首是冖,共有5畫。
《绂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個詞的繁體字形式分别是「綍冕」。
在古代,「绂冕」可以寫作「紱冕」(讀音相同)。不同的時代或文獻中,可能有略微不同的字形,但基本上是以類似的形式表達。
他戴上華麗的绂冕,展現了他的君王身份。
绂緞、冕旒、絨紗
帽冠、冠冕、官帽
平民帽、窮帽、工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