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绂冕的意思、绂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绂冕的解釋

(1).古時系官印的絲帶及大夫以上的禮冠。引申為官服、禮服。《淮南子·泰族訓》:“待媒而結言,聘納而取婦,紱絻而親迎。” 唐 駱賓王 《早秋出塞寄東台詳正學士》詩:“彯纓陪紱冕,載筆偶璵璠。” 清 魏源 《拟進呈<元史新編>序》:“古聖人以紱冕當天之喜,斧鉞當天之怒。”

(2).比喻高官。 漢 蔡邕 《司空楊秉碑》:“烈祖 楊憙 佐命征伐,封 赤泉侯 。嗣子 業 ,紱冕相繼。” 唐 杜甫 《贈王侍禦四十韻》:“不關輕紱冕,俱是避風塵。” 清 姚鼐 《複張君書》:“士或欲匿山林而羈於紱冕,或心趨殿闕而不能自脫於田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绂冕(fú miǎn)是中國古代禮制中象征身份與地位的服飾組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绂(fú)

    指系印玺或佩玉的絲帶,多用熟牛皮制成。《說文解字》釋為“韍也”,即蔽膝(古代垂于官服前身的皮革飾物),後引申為高官顯爵的标識。例如“朱绂”“紫绂”分别代指不同品級的官職。

  2. 冕(miǎn)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冠,頂部有平闆(稱為“延”),前後垂挂玉串(旒),以區分身份等級。《禮記·禮器》載:“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

二、合成詞釋義

“绂冕”合用泛指官服禮冠,引申為:

三、文化内涵

绂冕不僅是服飾,更是禮樂文明的載體: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禮記·禮器》(中華書局點校本)
  5.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绂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引申義及文學應用等方面綜合解析:

  1. 本義解析

    • “绂”:指古代官員系挂官印的紅色絲帶,常用于固定禮冠或象征官職。
    • “冕”:是帝王、諸侯及大夫所戴的禮冠,形制複雜且有等級之分。
    • 合稱“绂冕”:原指官員佩戴的絲帶和禮冠,代指古代禮服或朝服,如《淮南子·泰族訓》中提到的“绂絻而親迎”即與此相關。
  2. 引申意義

    • 象征官位與尊貴:绂冕作為古代官員身份的标志,常比喻顯赫的官職或尊貴地位。例如杜甫詩句“不關輕绂冕,俱是避風塵”中,即以“绂冕”代指仕途。
    • 文學修辭中的崇高意象: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強調榮譽或權威,如清魏源《元史新編》序中以绂冕象征禮法制度。
  3. 文獻例證

    • 唐代駱賓王《早秋出塞》用“彯纓陪绂冕”描述官員儀态;《列子·楊朱》記載大禹“美绂冕”以體現其身份。
  4. 古今差異
    古代“绂冕”具實際禮儀功能,而現代主要用于比喻或曆史語境中,如“绂冕相繼”形容世代為官。

“绂冕”既指具體的古代官員服飾,也承載着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意義,是中華文化中官制與禮法的重要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案伯把拱白雲司葆蓋八垠博采衆議補牢顧犬猜三喝五殘賊城門樓村務女盜名欺世動植物鬥獻對姻餓殍紡線娘風鑾改容易貌诟責管窺筐舉韓山石橫私互斥灰管镬索積德累功筋鬥矜貴近幸扃絹久居人下具白卡剌特看視刻珉嗑咂勞徒遼隴林黃流民圖裡諺旅見買月魔邪遣行漆雕窮正埆瘠聲華申舒市梢頭私辰四膏四韻詩孫大聖枉傷文筆流暢五反悟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