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色的意思、采色的詳細解釋
采色的解釋
(1).指絢麗的顔色。《孟子·梁惠王上》:“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淮南子·齊俗訓》:“聽失於诽譽,而目淫於采色。”
(2).神色,容态。《莊子·人間世》:“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 郭象 注:“喜怒無常。” 成玄英 疏:“神采氣色,曾無定準。”
(3).文辭的色采。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八:“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峥嶸,采色絢爛。”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三:“ 相如 、 揚雄 之流誇富艷,昡采色,窮精畢慮而為之。” 章炳麟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凡文理、文字、文辭,皆言文,言其采色發揚謂之彣。”
(4).指某種思想傾向或事物的某種情調風味。 胡適 《梁啟超<墨子校釋>後序》:“﹝ 墨子 ﹞主張‘上同’之法--上之所是,必皆是;所非,必皆非之--很帶有專制的采色。”
詞語分解
- 采的解釋 采 ǎ 摘取:采撷。采花。采摘。采制。 選取,搜集,開發,利用:采訪(搜集尋訪)。采納(接受意見)。采集。采伐。采購。采掘。采寫。 神色,精神:神采。精采。 同“彩”。 〔采采〕盛多的樣子。 古代指官
- 色的解釋 色 è 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産生的印象:顔色。色彩。色相(刵 )。色調(刼 )。 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臉色。氣色。色厲内荏。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種類:各色用品。 品質,質
網絡擴展解釋
“采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
絢麗的顔色
指多種色彩交織的視覺效果,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提到“采色不足視於目”,《淮南子》中也有“目淫於采色”的表述,均強調視覺上的色彩豐富性。
-
神色與容态
形容人的面部表情或精神狀态。《莊子·人間世》中“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即指人的情緒變化無常,郭象注解為“喜怒無常”,成玄英進一步解釋為“神采氣色無定準”。
-
文辭的修飾與文采
用于文學領域,指文章或言辭的華美色彩。宋代趙令畤在《侯鲭錄》中提倡“采色絢爛”的文字風格,明代方孝孺也以“誇富豔,采色”形容辭藻的雕琢。
-
思想傾向或情調風味
引申為某種抽象的特質或氛圍,如文學作品、藝術風格中的獨特傾向。章炳麟在《文學總略》中将“采色”與文理、文辭并列為文學要素。
該詞涵蓋從具體色彩到抽象意蘊的多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若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莊子》《孟子》等典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采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采”是一個三點水的漢字,部首是“⺡”,有8畫。“色”是一個4點水的漢字,部首是“⺲”,有6畫。
“采色”一詞源自于古代的繪畫和色彩理論。在繪畫中,“采”意味着取材、選擇,而“色”指的是顔色。因此,“采色”可以理解為選擇和使用不同顔色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采”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色”的寫法為“”。“采色”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态有所變化。根據《說文解字》,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古時候漢字“采”的寫法較為複雜,形似多個“十”字組成。而“色”的古代寫法則類似“”或“”,稍有不同于現代字形。
一些例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采色”這個詞。例如:“這個畫家擅長采色,作品色彩鮮豔、生動。”或者,“他在設計中巧妙地采用了不同的顔色和色彩搭配,使整個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
在詞語的構成中,“采色”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比如,“采色盤”表示用于選擇和搭配顔色的工具,“采色師”指的是專業的色彩顧問或設計師。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選色”、“挑色”等詞語來表達“采色”的意思。而“失色”、“色調失調”等詞則可用來表示“采色”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