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拗项的意思、拗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拗项的解释

《太平广记》卷一六五引 唐 卢言 《卢氏杂说·郑馀庆》:“ 郑餘庆 ,清俭有重德。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餘庆﹞呼左右曰:‘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逡巡,舁臺盘出,酱醋亦极香新,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饭一椀,蒸胡芦一枚。”后因以“拗项”为葫芦或鹅鸭的戏称。亦用以指膳食清俭。 宋 陆游 《对食戏作》诗之二:“白盐赤米了朝餔,拗项何妨煮瓠壶。” 清 金人瑞 《斫山喜食鹅戏为绝句嘲之》:“烂蒸拗项如壶喫,千本《黄庭》在腹中。”

扭转颈项。参见“ 拗项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拗项"是汉语中较为生僻的动词性短语,其核心含义指用强力扭转脖颈的动作,引申为形容人固执己见的性格特征。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包含两个层面的解释:

一、本义层面 "拗"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训为"手拉使曲","项"指人体颈部,《康熙字典》引《释名》"项,确也,坚确受枕之处也"。组合成词后,字面指通过外力强行改变脖颈朝向的动作,常见于武术或传统戏剧的肢体语言表现。

二、引申义层面 在吴方言和粤方言中,"拗项"发展出"固执己见"的比喻义。此用法可追溯至清代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人谓自逞己见为拗项",形容人如倔牛般难以改变主张的特性。现代方言研究中,《汉语方言大词典》将该词收录为江浙沪地区特色表达,与普通话"倔强"形成对应。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文献中将"拗项"与"拗颈"混用,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特别标注"项"在此词中不可替代为"颈",因"项"特指脖颈后部,强调扭转动作的着力部位。该词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如《醒世恒言》第九卷"这老儿真是个拗项",生动刻画人物性格。

网络扩展解释

“拗项”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典故来源的引申义(主要见于古代文献)

  1. 指代葫芦或鹅鸭的戏称
    源自唐代《太平广记》中郑馀庆的故事:他宴客时嘱咐“烂蒸去毛,莫拗折项”,众人以为是鹅鸭,实则是蒸葫芦。此后“拗项”成为葫芦或鹅鸭的戏称,并引申为膳食清俭的象征。
    :宋代陆游诗句“拗项何妨煮瓠壶”,即以“拗项”代指葫芦。

  2. 象征清廉节俭的品德
    因郑馀庆以简朴待客,该词也用于形容人生活朴素、不尚奢华。

二、字面动作描述

扭转颈项
“拗”有弯曲、扭转之意,“项”指脖子,合指扭动颈部的动作。如“拗项桥”形容桥形弯曲如扭转的脖颈。

三、现代可能的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拗项”可形容固执己见的行为,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或权威词典支持,可能为现代衍生或误传。


建议:在正式语境中,建议优先采用前两种古典含义;若需表达“固执”之意,宜选用更通用的词汇(如“执拗”)。

别人正在浏览...

哀悫白鼻騧白驹空谷败损兵人操笔矗矗春渚出勤刺柴骴禁得勿典祀底极东倒西欹东陆断配方贞贩粜丰牺改革派怪人淈淈横生枝节合应鲸罟竞民镌减匮涸溃军乐床料校卖缺帽准密石谋断木鹅醅酒平地机蚑蟜衾裯事卿卿我我祈签曲盖髯狎扫殄鷞裘説不上嘴食母岁暮韬光腾溢铁限通慧偷刻吞吐乡试年咸黑谢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