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李郃傳》:“ 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謡。使者二人當到 益 部,投 郃 候舍。時夏夕露坐…… 郃 指星示雲:‘有二使星向 益州 分野。’”後因稱使者為“使星”。 唐 杜甫 《秦州雜詩》之九:“稠疊多幽事,喧呼閲使星。” 清 趙翼 《樹齋述庵奉使秦郵扁舟往晤》詩:“難得兩使星,皆是我舊雨。”
“使星”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源自《後漢書·李郃傳》的記載:
東漢和帝派使者微服考察民情,李郃通過夜觀星象,發現代表使者的星宿動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從而推斷出朝廷派來兩位使者。這一典故将星象觀測與使者身份相關聯,使得"使星"成為使者的代稱。
本義
特指朝廷派遣的使者,常見于古代詩文。如杜甫詩句"喧呼閲使星"(《秦州雜詩》)、清代趙翼"難得兩使星"等用法。
延伸意象
因典故涉及星象觀測,該詞自帶神秘色彩,常暗含"天意派遣"或"隱秘使命"的意味,如唐代錢起詩句"辭天使星遠"中的宗教儀式感。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屬于曆史詞彙,常見于:
注:相關典故細節可參考《後漢書·方術傳》原文及李賢注,文學化用法詳見杜甫、錢起等唐代詩人的相關作品。
使星是一個漢字詞,由三個部分組成:使(shǐ)、星(xīng)。使星的拼音是shǐ xīng。
使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它表示和人有關的事物。星字的部首是日字旁,表示和太陽、星星有關的事物。
使字有六個筆畫組成,星字有九個筆畫組成。
使星這個詞的意思來自于西方的天文學術語,表示行星。它也用來比喻出衆的人或物,具有獨特的光輝。
使星的繁體字為「使星」。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使字的形狀稍有不同,星字的形狀也略有變化。
1. 他在課堂上就像一顆使星,出類拔萃。
2. 這首歌的演唱者以其獨特的聲音成為了一顆閃耀的使星。
組詞:使命、使者、使喚。
近義詞:行星、明星、高手。
反義詞:普通、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