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花的意思、拗花的詳細解釋
拗花的解釋
折花。 唐 李賀 《酬答》詩之二:“試問酒旗歌闆地,今朝誰是拗花人。”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拗花》:“南方或謂折花曰拗花。” 清 珠泉居士 《雪鴻小記》:“然猶幸佳期迢遞,無妨造室晤言,挹彼清芬,不必定作拗花人也。”《劉半農詩選》附錄《江陰民歌》第五歌:“隔河望見野花紅,想要拗花路勿通。”
詞語分解
- 拗的解釋 拗 ǎ 彎曲使斷,折:竹竿拗斷了。 拗 à 不順,不順從:拗口。拗口令。 拗 ù 固執,不馴順:執拗。拗不過他。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花的解釋 花 ā 植物的繁殖器官,典型的由“花托”、“花萼”、“花冠”、“雌蕊群”和“雄蕊群”組成,有各種形狀和顔色,一般長得很美麗,有的有香味,凋謝後結成果實。 供觀賞的植物:花木。花草。花匠。花事(遊春看花
專業解析
拗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動作指向的複合動詞,由“拗”和“花”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用手折斷或采摘花朵的行為。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結構解析
- “拗”的本義
讀作ǎo(《漢語大詞典》),本義為“用手彎曲或折斷”,《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見于《廣韻·上聲·巧韻》:“拗,手拉也。”引申為強行改變物體形态的動作。
- “花”的指代
指植物的繁殖器官,即花朵(《現代漢語詞典》)。在複合詞中作受事賓語,表明動作對象。
- 複合詞邏輯
“拗花”屬動賓結構(V+O),字面即“折花”,強調以人力強行分離花枝的行為。
二、文學語境中的引申意蘊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常承載情感色彩:
- 惜花之情:如白居易《惜牡丹花》中“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暗含對“拗花”後花期短暫的憐惜。
- 破壞之美:李商隱《無題》“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以“拗”喻外力摧折,賦予悲劇美學意象。
- 民俗禁忌:部分地方志載“春不拗花,冬不折枝”,反映傳統護生觀念中對隨意折花的避忌(《中華民俗大典》)。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文化關聯與使用場景
- 園藝行為:指人為采摘花卉以供觀賞或插瓶,如“晨起拗花供佛前”。
- 隱喻應用:現偶用于比喻摧殘美好事物(如“拗花易謝”喻青春易逝)。
- 方言留存:吳語、閩南語等方言仍保留“拗花”口語用法,特指摘花動作(《漢語方言大詞典》)。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王力等.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商務印書館, 2005.
- 袁珂.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5.
- 鐘敬文. 《中華民俗大典》[M].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
- 許寶華等. 《漢語方言大詞典》[M]. 中華書局, 1999.
(注:文獻鍊接因平台限制未附,可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拗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 折花:這是“拗花”最普遍的含義,指用手将花枝折斷或采摘,常見于南方方言中。例如元代陶宗儀《南村辍耕錄》提到“南方或謂折花曰拗花”()。
2.發音與字義
- 讀音:存在兩種常見發音,一為niù huā(音“拗花”),二為ǎo huā(音“拗花”),具體發音可能因方言或文獻記載而不同()。
- 字義分解:
- 拗:意為“彎曲、折斷”,引申為固執或不馴順()。
- 花:指植物的花朵,也可泛指煙火、傷口等()。
3.文學與曆史出處
- 唐代李賀《酬答》詩中有“今朝誰是拗花人”,清代《雪鴻小記》也提到“拗花人”,均指折花行為()。
-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花朵形狀扭曲”,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為引申或誤傳()。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折花動作,常見于古典詩詞或方言口語。
- 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執拗”等負面含義混淆()。
“拗花”主要指向折花行為,兼具文學意象與方言特色。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村辍耕錄》或李賀詩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半信半疑把作北大西洋暖流飙迅補廪娼根檮杌代書大陸坡黨翼單位道員紡手販徒費糜風誼奮武黼帏富子龜闆黑蛇何樂而不為虎夫渾脫囊僭逼講勸教禁借倩節竅駒犢谲秘具囿嘅發開利除害括籍厲色祿蔭明升暗降朋好前頭慶曆戎仗僧戶生途使的十惡不赦鼠狼說媒拉纖滕室田袍外殼惋怅惟藩硙輪汙染香魚獻觞小齒洗補心腹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