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塗改添補。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二:“己未殿試,賜一甲進士 莊際昌 等及第出身。時 際昌 卷有别字,又洗補未淨。科臣 楊漣 曰:‘以狀元而有别字,必三百人皆不識字乃可。以狀元而洗補,必三百人皆曳白乃可。’”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清丈·責經手》:“如所謂魚鱗冊者,隨丈隨填,先登草冊,照填真冊送縣,不得潦草洗補。”
“洗補”是一個曆史性較強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出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洗補”指對文字、卷面等進行塗改和修補,即通過塗抹或覆蓋原有内容後重新填補修改。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文書、考試答卷等需要保持整潔的正式場景中的修改行為。
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話》卷二記載:“己未殿試,賜一甲進士莊際昌等及第出身。時際昌卷有别字,又洗補未淨。”
此例中,狀元莊際昌因試卷存在錯别字且塗改痕迹未清理幹淨,遭到科臣楊漣的嚴厲批評,認為若允許狀元隨意洗補,則需所有考生交白卷才合理。
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清丈·責經手》提到魚鱗冊(土地登記冊)的填寫規範:“不得潦草洗補”,強調官方文書的嚴謹性。
“洗補”反映了古代對文字記錄嚴謹性的要求,尤其在科舉和官方文書中,任何塗改都可能影響評價結果或法律效力。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多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中。
洗補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和用途。它可以既作動詞,表示清洗或清理,也可以作名詞,表示修補或補救。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水部(氵)和布部(巾),總共有十一筆。
洗補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分别由“洗”和“補”兩個字形合并而成。
在繁體字中,洗補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洗和補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其中,洗字在篆書中寫作“洏”,在隸書中寫作“洗”,在楷書中寫作“洗”,而補字在篆書和隸書中寫作“䛣”,在楷書中寫作“補”。
以下是一些關于洗補的例句:
1. 媽媽經常用溫水洗補我弟弟的衣物。
2. 這家店提供一流的服裝洗補服務。
3. 我需要找人來洗補一下我皮膚上的污漬。
洗補的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洗滌、洗淨、洗澡、補償、補充、補救。
與洗補相近的詞語有:修理、整理、翻新。
洗補的反義詞為:髒亂、破損、損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