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檢籍沒。《金史·食貨志二》:“其令占官地十頃以上者皆括籍入官,将均賜貧民。”
“括籍”是一個曆史術語,拼音為kuò jí(),由“括”(左右結構,意為查檢、沒收)和“籍”(上下結構,指登記名冊或隸屬關系)組成,意為查檢并沒收財産或土地,登記入官冊。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獻來源:該詞最早見于《金史》,反映金代土地管理政策。例如:
“其令占官地十頃以上者皆括籍入官,将均賜貧民。”
——《金史·食貨志二》()
政策目的:通過沒收超額占用的官地,實現資源再分配,緩解社會矛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背景,可參考《金史》相關章節或古代經濟政策研究資料。
《括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括和籍。
括的部首是扌(手),拼音是guā,總共3筆。
籍的部首是竹(竹子),拼音是jí,總共8筆。
《括籍》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通常被解釋為古代官員對于人民戶籍的整理和記錄。這個詞語在古代主要用于描述整理、錄入和歸納人口的工作。
《括籍》的繁體字是「括藉」。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對于《括籍》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筆者無法确定具體的古代寫法,請參考相關曆史書籍或研究資料。
1. 新的戶籍政策使得括籍工作變得更高效。
2. 他在城市管理局擔任着一項重要的括籍職務。
補括、翻括、括捕、括到、括編
記錄、歸納、整理、彙總
混亂、雜亂、散亂、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