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員的意思、道員的詳細解釋
道員的解釋
即道台。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溫紹原 ﹞積功擢道員,充 江南 大營翼長,仍留防 六合 。” 易宗夔 《新世說·政事》:“首座 慶親王 奕劻 ,欲用 直隸 道員某為 黑龍江 巡撫。”參見“ 道臺 ”。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 員的解釋 員 (員) á 人,工作或學習的人:員工。教員。演員。動員。複員。司令員。 指團體組織中的人:成員。團員。黨員。會員。 周圍:幅員遼闊。 量詞,常用于武将:一員小将。 員 (員) ú 增加。 表示語
網絡擴展解釋
道員是明清時期的官職,又稱道台,雅稱“觀察”或“觀察使”,主要作為省與府之間的地方行政長官。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曆史演變
- 明代起源:道員最初為布政使(省級行政長官)的輔佐官,分設“分守道”和“分巡道”。前者協助管理錢糧事務,後者協助按察使處理刑名案件,均無固定轄區或職責。
- 清代定型:清初沿襲明制,乾隆十八年(1753年)将道員官階統一定為正四品,成為省(總督、巡撫)與府(知府)之間的固定層級,部分還承擔督糧、鹽法等專職。
2.職責與分類
- 行政職能:分管省内部分地區或專項事務,如河道、糧儲、鹽務等,部分道員兼任布政使、按察使的副職。
- 專任道員:如鹽運道、海關道等,負責特定領域管理,職權介于省級與府級之間。
3.官階與别稱
- 清代道員官階為正四品,民間俗稱“道台”,雅稱“觀察”。北洋政府時期改稱“道尹”,後逐漸廢除。
4.實例與文獻記載
- 清代文獻如《郎潛紀聞》提到溫紹原因戰功升任道員,負責江南防務;《新世說》記載慶親王奕劻曾舉薦直隸道員出任巡撫。
道員是明清地方行政體系中的重要官職,職能靈活且兼具行政與專項管理屬性,反映了當時官僚制度的分權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道員:
道員(dào yuá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構成。第一個部首是“辶”(辵),表示走路;第二個部首是“口”,表示嘴巴。
道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府機構。在古代,官府設立了一些負責管理道路的機構,這些機構的人員稱為“道員”。他們負責道路的修建、維護以及監管交通秩序等任務。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道員”可以寫作“道員”。
在古代,道員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然而,具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需要參考古代史書和文獻。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道員這個詞:
1. 道員在山區修建了一條新的公路。
2. 這個************正由道員來調查。
3. 我的叔叔是一名道員,他負責管理市區的交通。
與道員相關的組詞有道路、道庭、道德等。
道路、道庭、道德可以視為道員的近義詞。
沒有一個通用的反義詞與道員相對應,因為道員是一個具體職位的名稱,很難有一個完全相反的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