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惆怅。《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 劉孝标 注引《晉安帝紀》:“ 恭 雖惋悵,謂 忱 為搆己也。 忱 雖心不負 恭 ,而無以自亮。” 宋 蘇轼 《與孫叔靜書》之四:“無緣重詣,臨紙惋悵。”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有人持 徐熙 《牡丹圖》,求錢二十萬……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清 吳骞 《拜經樓詩話》卷一:“予急歸撿之,按照目録,僅存十一,為惋悵久之。”
“惋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惋怅”讀作wǎn chàng,意為因失意、遺憾或失望而産生的惆怅情緒。它常用來描述人在經曆挫折、未能達成願望或面對失去時的低落心境,帶有惋惜與怅然交織的情感色彩。
詞語 | 側重點 | 例句場景 |
---|---|---|
惋怅 | 遺憾與失落交織 | 無力實現願望時的歎息 |
惆怅 | 廣義的失意或迷茫 | 面對離别或未知的愁緒 |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中标注的文獻來源(如)。
《惋怅》是一個表示失望、懊悔的情緒的詞彙。
《惋怅》的部首是⺢(心字旁),總共有10畫。
《惋怅》一詞最早出現于《東坡奉翰監中書貳拾并序賜》中,被認為是北宋文學家蘇轼創造并廣泛使用的詞彙。
繁體字為「惋愴」。
在古代,「惋怅」的寫法有時是以「惋落」及「豢襲」來替代。
1. 接到未被錄取的通知書,她心生惋怅。
2. 秋天的離别令人惋怅不已。
1. 惋惜:感到遺憾、懊悔。
2. 懊悔: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感到後悔。
3. 失望:對未達到預期目标或得不到所期望的結果感到沮喪。
1. 失落:對自己的希望、夢想等破滅感到失望。
2. 懊惱:因為不能如願而感到苦惱、煩悶。
1. 滿足:對已有的或得到的感到滿意、心滿意足。
2. 欣喜:因為得到喜訊、好消息而感到高興、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