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馬與小牛。泛指幼畜。《禮記·月令》:“﹝季春之月﹞乃合累牛騰馬,遊牝于牧,犧牲駒犢,舉書其數。” 漢 桓寬 《鹽鐵論·未通》:“故駒犢生於戰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乳母好,堪為種産者,因留之以為種,惡者還賣,不失本價,坐嬴駒犢。”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張逢》:“夜久頗飢,因傍村落徐行,犬彘駒犢之輩,悉無可取。”
駒犢是由“駒”與“犢”組成的複合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及方言中。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駒”指未成年的幼馬,《說文解字》釋為“馬二歲曰駒”,《禮記·月令》則載“犧牲駒犢,舉書其數”;“犢”本指牛犢,《說文解字》解釋為“牛子也”,如《後漢書》有“買犢賣刀”的典故。二字合稱時泛指幼畜,既可特指小馬與小牛,亦可引申喻指年幼而富有潛力的人或事物。
在古籍應用中,《淮南子·氾論訓》載“馬之似駒者,其形若駒,可以相責;牛之似犢者,其形若犢,可以相役”,體現古代對幼畜培育的重視。現代方言中仍存“駒犢”一詞,如晉語區用以統稱家畜幼崽,閩南語區則保留“駒犢未成材”的諺語,比喻尚需培養的年輕人才。
“駒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ū dú(注音:ㄐㄩ ㄉㄨˊ),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駒犢”指小馬與小牛,泛指幼小的牲畜。其中:
與“駒犢”相關的成語包括“老牛舐犢”(比喻父母疼愛子女)、“龍駒鳳雛”(贊譽少年才俊)等。
“駒犢”是典型的中古漢語詞彙,多用于文獻和特定語境,現代使用較少。其核心意義是通過“幼馬幼牛”引申為幼畜總稱,體現古代農業社會對牲畜繁衍的重視。
抱關執籥邊廂博換補外察風長麾常綠吃裡爬外醇醉竄身錯躬大字報邸閣蹲距俯聽夫主幹河胳膊肘朝外拐宮澤國子賀慰簡放攪煩解衣般礴計吏景靡雞栖技窮濈濕耒耨靈姿籠街龍勒碌碌無為冥録鳴鐘列鼎男歡女愛内銷盆山僻拗披香潛水艇謙肅洽熙氣沖鬥牛秋漢旗學卻月眉神品思味調良穩泛外域王軍五動誤奪汙澤鄉方賢主嘯會西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