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行動緩慢,精神不振作。 楊朔 《北線》三:“這兩人一個是 安國 的翻身農民,叫 李全喜 ,大耳朵,厚嘴唇,黏黏糊糊的,悶着頭不大吭聲。”
“黏黏糊糊”是一個多義形容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形容人行為狀态
指行動遲緩、精神不振或處事不果斷。例如:“他做事總是黏黏糊糊的,效率很低。”
形容物體特性
表示物體黏性強、不易分離的狀态,如膠水、泥巴等。例如:“小米粥熬得黏黏糊糊的。”
人際關系暧昧
描述兩人關系過于親密或界限模糊,常見于口語中。例如:“他倆整天黏黏糊糊的,形影不離。”
辦事粘連不清
指處理事務時拖沓、不幹脆。例如:“這份合同條款寫得黏黏糊糊,需要重新梳理。”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黏黏糊糊》這個詞是指物體黏在一起,觸感粘稠濕滑的狀态。例如,兩塊濕漉漉的糖果互相粘在一起,我們可以說它們黏黏糊糊。
《黏黏糊糊》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糸和口。
它的筆畫數量總共有19畫:糸部有6畫,口部有9畫,要注意這兩個部分會有一些重疊的部分。
《黏黏糊糊》是一個由兩個重複的意義相近的詞組合而成的。黏,意為粘附,糊,意為糊狀物。當這兩個詞重複出現時,形成了一個更加強調狀态和質感的表達方式。
在繁體字中,“黏黏糊糊”可以寫作“黏黏糊糊”或“黏黏滑滑”。
古代漢字中,黏的字形較為簡單,糊的字形則比較複雜。
古時候,黏的字形是用兩個紐帶相連的糸部,下方有一個垂直的豎畫;糊則是由兩個粘稠流動的糊部組成,上部多為口,下部是由兩個相連的紐帶構成的糸部。
1. 面團揉得太濕,黏黏糊糊的。
2. 大雨之後,地面上黏黏糊糊的。
組詞:黏液、黏土、黏子、黏海綿。
近義詞:粘滑、粘稠。
反義詞:幹爽、潔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