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品行污濁或廉潔。 明 徐渭 《自為墓志銘》:“ 渭 為人度於義無所關時,輒疏縱不為儒縛,一涉義所否,幹恥詬,介穢廉,雖斷頭不可奪。”
“穢廉”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穢”(huì)和“廉”(lián)兩個單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兩者的對立詞義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穢”指污濁、丑惡,如“污穢”“穢行”;“廉”指廉潔、正直,如“清廉”“廉恥”。組合後,“穢廉”表示品行上的污濁或廉潔兩種對立狀态,強調對個人道德品質的評價。
語境應用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明代徐渭《自為墓志銘》中:“一涉義所否,幹恥詬,介穢廉,雖斷頭不可奪。” 此處“介穢廉”指在道義面前,無論他人評價為“穢”或“廉”,均堅持原則,甯死不屈。
結構特點
屬于并列式複合詞,通過反義字組合形成對比,類似“是非”“善惡”,用于概括事物的兩極屬性。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徐渭相關文獻。
穢廉(huì lián)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為************、不廉潔的行為或品質。
穢廉的拆分部首是禾和屍,共有16個筆畫。
穢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陳涉世家》:“史記之言陳涉封為公,其後穢廉為放逐。”這裡的穢廉指的是************的行為。
穢廉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穢廉。
在古代漢字中,穢廉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穢,邪也。從禾,易聲。廉,兒村切,從⻂,廠聲。”這裡的形狀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1. 他因為受賄而被定罪,被認定為穢廉之人。
2. 作為一名政府官員,他應該廉潔奉公,而不是陷入穢廉之道。
穢毒、穢語、廉價、廉能、廉明
貪污、腐敗、敗俗、敗壞
廉潔、清廉、正直、清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