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音的意思、借音的詳細解釋
借音的解釋
指通假字改變聲調以從本字的讀音。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上:“書之難,不唯句度義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若某字,以朱發平聲,即為其字,發上聲變為某字,去、入又改為某字。轉平、上、去、入易耳,知合發不發為難……至如‘亡’字、‘無’字、‘毋’字,并是正‘無’,非借音也。”
詞語分解
- 借的解釋 借 è 暫時使用别人的財物等:借用。借閱。借賬。借據。借條。 暫時把財物等給别人使用:借錢給人。 假托:借口。借端。借故。借代。借景。借喻。借題發揮。 依靠:憑借。借勢。 還 筆畫數:; 部首:亻;
- 音的解釋 音 ī 聲,亦特指有節奏的聲:聲音。音樂(?)。音律。音色。音量。音區。音韻。音像。音容(聲音、容貌)。弦外之音。 信息,消息:音信。佳音。音訊。 筆畫數:; 部首: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借音”是漢語詞彙學和文字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是指在書寫或表達時,借用與某個詞(或語素)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它體現了漢字表音功能的一種特殊應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核心定義:假借同音字替代
- 當一個詞(或語素)需要書寫出來時,有時不寫其本字(即通常用來表示該詞的那個字),而是寫另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這個被借用的字,其字形和本義通常與要表達的詞義無關,僅僅是利用了它們的讀音相同或相近這一點。
- 來源依據: 這一概念是傳統“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中“假借”造字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在解釋“假借”時明确指出:“六書之一。許慎《說文解字叙》:‘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意思是語言中有些詞有音無字,借用同音字來表示。” 這包含了“借音”的核心思想。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在文字學中的應用:通假字與假借字
- 通假字: 這是“借音”現象在古書中最常見的體現。指古人在書寫時,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例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字,就是借用它來表示“悅”的意思(愉快)。這裡的“說”就是“悅”的通假字,借用了“說”的讀音來表示“悅”的意義。
- 假借字: 在“本無其字”的情況下,長期固定地借用某個同音字來表示一個新的詞義,這個字就成了該詞義的假借字。例如,“來”的本義是“小麥”,後來被長期借用來表示“到來”的“來”,其本義反而很少用了。這也是基于讀音的借用。
- 來源依據: 王力先生在其《古代漢語》教材中系統闡述了通假現象,指出:“所謂通假,就是古人寫作時,沒有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
在詞彙學和修辭學中的應用:諧音
- “借音”原理也廣泛應用于語言表達中,形成“諧音”修辭格。這指利用詞語之間音同或音近的關系,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達到含蓄、幽默、雙關或避諱等效果。
- 例子:
- 民俗:過年貼“福”字倒貼,寓意“福到(倒)了”。
- 歇後語: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
- 廣告語:某止咳糖漿廣告“咳(刻)不容緩”。
- 這些都是利用詞語讀音的相同或相近(借音),來表達另一個相關的意思。
- 來源依據: 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将“諧音”列為重要的辭格之一,指出其特點是“利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使詞語具有雙重意義”。 來源: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總結來說,“借音”是指在漢語使用中,基于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則,借用甲字來表示乙詞(或乙義)的語言文字現象。它既是古代漢字記錄語言的一種重要手段(體現在通假字、假借字上),也是現代漢語中創造語言藝術效果(如諧音雙關)的常用方法。
網絡擴展解釋
“借音”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學術研究和文學應用來理解:
-
通假字中的音調調整(來自古代文字學研究)
指通假字通過改變聲調以符合本字的讀音。例如在唐代李匡乂的《資暇集》中,強調通假字需根據本字調整發音()。這種用法常見于古籍注釋,屬于漢字通假現象的一種表現。
-
文學創作中的諧音替代(現代語言學解釋)
指利用音韻相近的字詞代替原字,以達到特殊表達效果。例如在詩詞、謎語中,通過諧音增加趣味性()。如用“蓮”代替“憐”,既保留語音關聯又賦予新意象。
補充說明:第一種解釋側重古漢語文字學,第二種更偏向修辭手法。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若研究古籍建議參考《資暇集》等文獻(),分析文學作品時可關注諧音雙關的應用()。
别人正在浏覽...
按鈕安寝便餐變現辟吏並牀長隊常平倉超群絶倫成育晨夕抽球猝不及防當院耽淫多易飯車佛牙舍利硌磴光風關拘故鄉佳麗城翦韭酒甕子酒仙翁纜掣醂柿痢症陋野毛細管銘懷排辦賠釋七穿八洞切怛欽和窮餓日省月課沙橘哨線生獠守候鼠樝松棚夙達唆令襢裼填寡銅焊兔穎外畿王業未成冠鮮少纖足宵明霞梯撷芼屓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