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蒲席與竹席。《詩·小雅·斯幹》:“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鄭玄 箋:“莞,小蒲之席也。竹葦曰簟。”《禮記·禮器》:“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設。” 唐 王維 《苦熱》詩:“莞簟不可近,絺綌再三濯。”古時以蒲席鋪墊于竹席下,較安適,因以“莞簟”為安樂之意。 清 龔自珍 《壬癸之際胎觀第四》:“大兵大劄,起於肉食;大亡大哀,起於莞簟。”
(2).《詩·小雅·斯幹》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生男子……載弄之璋”及“乃生女子……載弄之瓦”諸語,後因以“莞簟”為生兒育女之吉兆。 明 朱鼎 《玉鏡台記·成婚》:“載弄之璋,載弄之瓦,早膺莞簟之祥。” 清 周亮工 《盛此公傳》:“莞簟未吉,嗣續中絶。”
“莞簟”是一個源自《詩經·小雅·斯幹》的古代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莞”指蒲草編織的席子,“簟”指竹葦編織的席子。古人常将蒲席(莞)鋪在竹席(簟)下,以增加舒適度,如《詩經》所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下層蒲席、上層竹席,方能安穩入睡)。這種組合被視為安樂的象征。
《詩經》後續提到“乃生男子……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弄之瓦”,描述了生育男女的習俗。因此“莞簟”被引申為家族繁衍、生育吉祥的預兆。例如明代朱鼎《玉鏡台記》中“早膺莞簟之祥”,即用此意。
“莞簟”既有具象的寝具含義,也有象征生育吉兆的抽象意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莞簟(guǎn di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蒲席和竹席。莞指蒲草,簟指席子,合起來就是用蒲草或竹子編織的席子。
莞簟由"艹"(草字頭部首)和"籴"(竹字底部首)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為17劃。
莞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召南·采葛》中,描述了在秋天采摘葛藤用來編織蒲席的情景。
莞簟的繁體字為「莞簟」。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莞簟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常常出現變體,但基本結構保持一緻。
他鋪了一張莞簟在床上,享受着自然材質帶來的涼爽和舒適。
莞草、蒲席、竹席、莞麻
竹席、草席、席子
床、地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