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諴口的意思、諴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諴口的解釋

閉口不言。 清 蔣恭棐 《景州董子故裡》詩:“獲辠得免死,諴口全其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諴口”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閉口不言”相關,以下是綜合搜索結果的具體解釋:

  1. 基本含義
    “諴口”指閉口不說話,常用于形容沉默的狀态。該詞由“諴”和“口”組合而成:

    • 諴:本義為和諧、誠心,如《尚書》中“其丕能諴于小民”即體現和諧之意。
    • 口:指人或動物的發聲器官,引申為言語表達。
  2. 文學用例
    清代蔣恭棐在《景州董子故裡》詩中寫道:“獲辠得免死,諴口全其軀。”此處“諴口”暗指因避禍而選擇沉默,保全自身。

  3. 注意區分形近詞

    • 咍口:與“諴口”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指笑口(如《西遊記》中的“咍口露金牙”)或形容輕松愉悅的聲音。
    • 筻口:指船頭開口或形容直言不諱,與“諴口”無直接關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并注意避免與其他形近詞彙混淆。如需更權威的文獻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諴口

「諴口」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于描述人的言辭或文字表達的深刻、有道理的特點。它可以形容一個人講話或寫作用詞準确、貼切,并能夠表達富有智慧的思想和見解。

拆分部首和筆畫

「諴口」是由「言」和「音」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言」(yan2)表示和言辭、說話相關的事物,而「音」(yin1)表示聲音或語音方面的概念。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組合,「諴口」的總筆畫數為11。

來源和繁體

「諴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中的「施諴」一詞,意為「發表有道理的言辭」或「表達真誠的意見」。在繁體中文中,「諴口」的寫法為「讞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諴口」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諴」字的上方有着一個額外的「言」字頭,表示它與言辭相關。相比之下,現代漢字的「諴口」字形簡化了這個額外的「言」字頭。

例句

1.他的演講諴口慷慨激昂,令人深受啟發。

2.這篇文章的諴口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獨到見解。

3.老師在課堂上總是用諴口來引發學生的思考。

組詞

1.諴言(xián yán)

2.諴詞(xián cí)

3.諴語(xián yǔ)

近義詞

口才好、辭藻華麗、善辯、巧言令色

反義詞

啞口無言、緘口不言、沉默寡言、語無倫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