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令錯亂。 晉 葛洪 《抱樸子·吳失》:“陰陽相沴,寒燠繆節。”
“缪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吳失》,原文為“陰陽相沴,寒燠缪節”,通過自然氣候的異常暗喻社會秩序的失衡。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歸類為生僻詞或古語,多用于文言文或特定曆史文獻的解讀。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氣候與社會關聯的隱喻用法,可結合《抱樸子》原文及注釋深入研究。
《缪節》(móu jié)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對節日、慶典等場合的莊重、肅穆、隆重的禮儀規定和操作。
《缪節》由“缶”部和“節”部組成。
缶(fǒu)是常用的漢字部首,表示與瓦器、陶瓷相關的事物。
節(jié)是常用的漢字部首,表示關于節日、時節、儀式等的事物。
《缪節》總共有10畫。
《缪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用來指潔淨、莊重的禮法。
在繁體字中,缪的字形為「繆」,節的字形為「節」。
在古代,缪的字形常常寫作「覆」、「敄」等形式。
節的字形在不同朝代有所變化,如春秋時期的字形為「彅」,漢代的字形為「飠」。這些變體形式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他們按照古代的缪節行事,莊重而恭敬。
在慶祝活動中,保持缪節的儀态非常重要。
缪節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彙,如缪節莊嚴、缪節儀式等。
近義詞:莊重、恭敬、莊嚴
反義詞:輕浮、隨意、不拘泥
【别人正在浏覽】